求助:热帖现身网络社区
10月21日,天涯社区出现一则帖子《乡政府官员要喝干灌溉水源,近千村民面临绝收》,引起网民关注。
帖子写道,黔东北铜仁地区西部的小山村——杨家坳乡下官阡,村寨的半山腰有一个终年水流不断的水洞。千百年来,周围几个村庄的田地灌溉和人畜饮用水都靠这个水洞的水源。近日,杨家坳乡政府为解决乡镇饮水困难,决定从水洞口引水。此举引发村民极大不满,认为这将影响村里的农田灌溉,也会造成村民饮水困难。“水洞口的水,对杨家坳乡政府而言,也许只是抽水马桶的方便卫生,广场喷泉的绚彩多姿,可对于它所世代哺育的村民,却可能意味着襁褓前的乳汁、书包里的午饭、病榻旁的药汤。”
该帖作者“响水洞听洞水响”向网民求助:“善良的人们呀,请你们给无助的下官阡、小泥溪等村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不受侵犯,他们世代耕种的良田不会荒芜,他们的兄弟姐妹不会因此而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有网友建议村民直接向县、地区及省政府网站反映此事,但作者说已“给省长信箱、地区专员信箱发过,都没有应答”。
回应:政府网上回复,村民逐条反驳
10月23日,杨家坳乡政府在网上作出回应称,从水洞口引水,是为了解决街道居民和中小学生的安全用水问题。经相关部门实地考察、测算和论证,下官阡水洞口水源水量充足、水质较好,且利用率不到10%,将多余的水资源引至乡集镇,是为了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乡政府强调这是“一项顺民意合民情,促发展的民心工程”,政府是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并不是要抢群众的水喝。
但原帖作者“响水洞听洞水响”很快作出回应,对此逐条进行批驳。“‘为群众修建高位蓄水池,架设供水管,新修和改造城头盖水库至水洞口的引水渠道’,让村民从几里外的水库取水,好比从饥肠辘辘的人手中抢走馒头,然后告诉他,百里之外有一桌丰盛的午餐在等着他。到过贵州的人都知道,贵州山区大部分是多沟壑、易渗漏的喀斯特地形,不要说几里,就是几十米,对于没有任何工程机械设备的村民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有,每小时15元的价格,在如此偏僻落后的地区,哪个村民能用得起如此昂贵的水去灌溉农田……”
交锋:网上直播事情进展
“响水洞听洞水响”在网上不断报告此事进展:
10月19日晚,直径达8寸的水管架起,要将水洞口水源输往乡政府。恐慌在村庄上空弥漫,村民们决定团结起来,坚决捍卫祖辈留传下来的命脉。
10月21日早上10点多,乡政府派出的施工人员强行前往水洞口测量,愤怒的村民夺下测量工具,赶走了施工人员。在当地派出所调解下,村民们归还了测量仪器。村民们组织起来,要给政府递交请愿书,所有村民在请愿书上签字按手印,恳求政府给大家一条活路。
10月21日下午,派出所来收集材料,村民们指出一个叫做“泉边”的地方,有很大一股泉水,不管是否干旱,出水量不变。不过位置较低,需要更多工程。当派出所问村民们,如果乡政府再派人来,大家打算怎么办。村民们说,希望他们来的时候带上机枪,村民们将以命换水。
10月22日早上,村民们将按上所有村民手印的请愿书交到乡长手里。就在同一天,乡长放言:“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水洞口的水搞过来!”
10月24日,乡政府决定25日或26日,强行前往水洞口施工。村民已写好横幅“取水如取命,天理难容”,将在现场展示。
10月25日上午,乡政府、派出所、治安联防队集体出动,撕毁村民打出的横幅,强行前往水洞口施工。在家的村民们全部到达水洞口,双方一触即发。
10月25日是杨家坳乡赶集的日子。早上乡政府的车队在公路边刚停下,闻讯后的村民就迅速赶去,将车队包围起来。后来,乡党委书记胡国志表示:“如果不能取得老百姓同意,我们就不搞了,水源问题另想办法。”
10月27日,乡政府通过村委会传话,正式放弃水洞口水源。
至此,历时一个多星期的水洞口事件落下帷幕。
互联网时代的政府角色
“这件事能够出现转机,主要归功于网络。”发帖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在网上发帖不久,天涯网站即表示关注,并放入专栏。有网友将帖子转到铜仁地区等官方网站,引起地区、县政府重视。从网上公布的思南公安局工作报告上可以看出,思南公安部门一直关注此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排行榜”项目负责人单学刚认为,这是民意通过网络表达并最终得到解决的典型案例。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热点话题发端的主要平台之一。单学刚举例说,去年引起轰动的周久耕事件,以及不久前的新疆兵团“最牛太太”事件等,都是先从互联网上被曝光后引起重视并被查处的,王帅案、邓玉娇案等也都因为互联网舆论的广泛关注而改变方向。“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应对互联网舆论,无疑会使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上占据有利位置,很多问题就可在初始阶段得到解决。反之,可能会导致很多本来并不严重的问题不断恶化,而使政府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单学刚说,“网络民意”已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今年已两次发布“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就是希望能唤起各级党政机关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关注和研究,从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处置突发事件。
(摘自《中国青年报》 王俊秀/文 2009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