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田野劲吹科技风农民喜尝增收果

——云和县坚持四年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纪实

  【培训故事】“种高山四季豆的时候,几千根架桩搭起来,全都没达到理想的三角结构,结果单株产量不到1公斤,和‘上过课’的人相比,收成少了三分之一。”年近五旬的蓝福章,是云和县大湾乡大湾村的农民,去年,村里不少四季豆种植户报名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班,但自认为种植经验丰富的老蓝没当回事,结果在收获时吃了大亏。
  今年初,蓝福章就报名参加了培训班,这才发现,种豆原来是门“技术活”。在高山四季豆播种季节,蓝福章走进了大湾乡四季豆标准化种植基地,在云和县农业局首席专家张学荣的指导下,“从零开始”学习种植技术。他白天在基地里“上课”,晚上就在自家地里“实习”。老蓝说,自己种了十几年菜,还从不知道有这么多学问。
  更令他意外的还在后头。参加了培训后,他种的四季豆质量更高了,今年每公斤四季豆卖到3.8元仍供不应求,比去年高出近1元,加上亩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一,5亩地他比去年多收入了14500元。于是,现在老蓝逢人就说,“上课”好。种植中碰到什么问题了,他也习惯给“老师”打个电话问问。
四年培训 成果斐然
  蓝福章是云和县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以来,所培训的数千名农民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身上真实地浓缩了该县此举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云和县从2006年开始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试点,2007年起全面铺开。四年来,参加培训的农民达数千人。通过培训,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了经营管理水平,有力地推进了该县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该县云和镇和大源乡针对当地农民有种植荸荠的习惯,深入开展了荸荠种植技术培训,提高了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有效推动了当地荸荠产业的发展。两个乡镇共有798户农户参加了培训,这些农户去年共种植荸荠2182亩,平均每户2.73亩,平均亩产3200公斤,亩产值6000余元,总产值达到1309万元,户均增收16403元。
  许多参加了培训的农民,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如该县赤石乡临海洋村省级科技示范户刘绍文,不仅自己种植花卉苗木100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全村及周边40多户农户种植花卉苗木300余亩,亩经济效益5000多元,年产值150多万元。该县朱村乡新型农民技师高昌波,不仅自己种植茶叶140亩,还带领全村乃至全乡农民发展茶叶生产1.2万多亩,茶业成了朱村乡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产业。该县赤石乡新型农民季伟平,目前已拥有葡萄基地200多亩,年收入达40多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葡萄基地300多亩。该县云坛乡新型农民叶忠友,他的雪梨基地平均亩产达到1600多公斤,总产值20多万元,年纯利润达14万元,并带动全乡种植雪梨4000余亩。
  目前,该县已领取《高级农民技师证》的有5名,领取《农民技师证》的221名,领取《农民助理技师证》的350名,领取《农民技术员证》的2844名。这些经过培训的新型农民,正日益成为云和县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五大经验 值得借鉴
  该县负责新型农民培训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的新型农民培训能形成今天的红火局面,主要有五大经验:
  经验之一:强化领导,落实保障
  为切实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云和县、乡(镇)两级分别建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以政府文件形式任命和公布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组成人员。
  每年3月初,该县都会召开由乡(镇)长、乡(镇)分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全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会议,进行思想动员,部署工作任务,签订工作责任状。
  领导小组下属的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则根据领导小组的部署,负责各项举措的落实。每年6月初,该办公室都会派出两个检查组,对全县14个乡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确保这项工作按计划顺利开展。
  同时,该县县、乡(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培训资金,以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验之二:周密计划,规范管理
  一是有的放矢。该县在全县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状况全面调查,摸清了全县有效劳动力与无效劳动力、长期务农劳动力与转移就业劳动力、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与参加新型农民培训的意向等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有章可循。该县制定了《云和县2006-2010年新型农民培训规划》,根据规划,县、乡(镇)两级每年分别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同时,该县制定了《新型农民培训管理办法》,对培训学员的选择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三是有效培训。该县的新型农民培训实行学年期培训制度,即每个学员全年累计参加培训不少于12天,课堂集中培训与基地操作实习各占50%,其中,在课堂集中培训中,专业技能培训时间占50%,经营管理培训时间占30%,素质教育培训时间占20%。为保证培训时间,该县出台了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制度,规定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新型农民培训教育日,全县每个乡镇统一在这天集中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经验之三:创新方式,深化培训
  为方便广大农民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农民集中培训与自学,该县根据各乡镇不同情况,采取了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为中心、村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重点、中心村为依托开展专业培训为主体的培训机制。
  对培训学员较多、居住条件较集中、培训内容较统一、培训资源充足的行政村,该县积极创办村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实行就近培训。目前,该县已创办了52所村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该县赤石乡还创办了远程流动培训学校。
  教材和老师是搞好新型农民培训的关键。根据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该县组织编写和出版了60多万字的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内容新颖、思想性强、实用性广,涵盖了食用菌、雪梨、茶叶、高山蔬菜、山羊养殖等23个专业。同时,该县在全县范围内聘任了42名各行业的专家为教师,并在各个行业中挑选出思想素质好、技术精、实践经验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新型农民组成“农民讲师团”前往各个乡镇讲课。
  围绕培训内容,该县还根据各乡镇的主导产业,建立实习试验示范基地,把课堂搬到田野里,先后建立了食用菌、高山蔬菜、茶叶、雪梨、荸荠、山羊养殖等实习基地3000余亩。
  经验之四:创建品牌,广泛宣传
  为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推荐评选新型农民专家活动,全力打造“新型农民专家”品牌。新型农民专家评选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经推荐、联评、审核、公示等环节后由县人民政府颁发《云和县新型农民专家证书》,并授予“新型农民专家”匾牌。该县还将组建新型农民专家协会,加强对新型农民专家的管理与培训工作,并将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云和新型农民专家”商标。据悉,共有43位新型农民参加了第一批“云和新型农民专家”评审。
  经验之五:考核评比,树立标兵
  在新型农民培训中,该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户”、“主导产业专业户”、“特色产业标兵户”等评比表彰活动。2008年,该县共评出科技示范户179户、主导产业专业户665户、特色产业标兵户173户,有效加快推进了新型农民科技事业的发展。
  为确保新型农民培训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在表彰新型农民的同时,该县还对开展培训工作的各乡镇进行考核评比,制定了健全组织、计划实施、培训质量、规范管理、产业发展、资金筹集、创新项目、评比表彰等8项具体标准,每年12月对各乡镇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进行考核,评出先进单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