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老妇拉板车为丈夫建学校

20年培养9000贫困学生

  拉板车、住工棚……从没上过一天学的文盲黄秀英用柔弱的肩膀为丈夫修起梦中的学校,也为9000多名贫困孩子托起未来的梦想。
  1960年,家住重庆巫山老县城郊区的黄秀英到江边挑水,救起了一位跳江自杀的男子。被救的男子,就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张发田。当时,24岁的张发田刚从师范毕业,因被打成右派,伤心抑郁下,他产生了自杀念头。
  1964年,又一次被批斗后,张发田生了一场重病。半夜,张发田躺在床上说起胡话:“没学校要我,当不成老师,书都白读了,我不想活了……秀英,你看,桥那边有个学校……”看着昏迷中哭个不停的丈夫,黄秀英握着丈夫的手郑重承诺:“你好好养病,等你病好了,我一定给你修所学校!”
  为了这句承诺,柔弱的黄秀英买来板车,从此开始了在县城拉板车的经历。
  石头、沙子、煤炭,只要有活,她就接,50公斤2角钱,一车货拉下来能挣1元钱。血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一个女人和板车的身影,在巫山老县城行走了20多个春秋。
  虽省吃俭用,但拉板车毕竟挣不了多少钱。到1988年,黄秀英为丈夫修学校的心愿还没能实现。此时,张发田已经平反,在一所小学教书。当时,初中毕业生能继续升学的不到50%,眼见不少少年失学后四处游荡,黄秀英和丈夫商量后,拿出拉板车的所有积蓄6000多元钱,先办起了补习班。
  两年后,前来补习的学生越来越多,黄秀英不得不举债扩大规模,在自家房屋基础上修起3层楼房办起中学。
  到1998年,随着教育改革,初中毕业生升学已经不再是难题。而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却越来越多,他们入学成为一大难题。
  黄秀英和已经退休的丈夫商量后,停下办得好好的中学,创办起巫山流动少儿小学。“最初办学校,只是为了兑现自己对丈夫的承诺。但后来,却觉得这已经是自己一辈子没法停下的事了。”黄秀英说。
(摘自《重庆晚报》2009年11月1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