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 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目前,我国油茶面积约有4500万亩,油茶籽年产量100 万吨左右,年产茶油约26 万吨,产值约110 亿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 个省(区、市),其中江西、湖南、广西三省(区)种植面积占到全国总面积的76.2%,浙江排名第四位。
主产区分布
我国油茶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14 个省(区、市)的642 个县(市、区)。其中,种植面积大于10 万亩的县(市、区)有142 个,种植面积在5万-10 万亩的县(市、区)有97 个,种植面积在1万-5 万亩的县(市、区)有142 个,种植面积小于1 万亩的县(市、区)有261 个。
目前,全国14 个油茶主产省(区、市)共有油茶林面积4531.2万亩,其中,产前期面积180.2 万亩,初产期面积239.6 万亩,盛产期面积1977.7 万亩,衰产期面积2133.7 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7%、5.29%、43.65%和47.09%。受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油茶种植面积以湖南、江西、广西3 省(区)最大,分别为1778 万亩、1120 万亩和552.4 万亩,我省为239.8万亩。2008 年全国生产油茶籽97.55 万吨,生产茶油26.25 万吨,平均亩产茶油5.79 公斤。
良种选育和种苗供应
油茶主产区14 个省(区、市)中,湖南、江西、广西、浙江、安徽、湖北、福建、云南和重庆9 省(区、市)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油茶良种有174 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认)定的良种54 个、省级审(认)定的良种120 个。这些良种平均亩产在35 公斤至50 公斤,有的亩产茶油已达到75 公斤。
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湖北、贵州、安徽8 个省(区)共建有油茶良种基地33 个(30 个采穗圃和3 个种子园),总面积4414 亩,现有油茶良种苗木生产能力约1.36 亿株,良种穗条生产能力约7500 万条。
2009 年春、秋两季,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9 个省(区)可供油茶良种苗木5100万株左右,可供造林约46 万亩。其中,春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900 万株,可供造林26 万亩;秋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200 万株,可供造林20 万亩。2009 年冬季和2010 年春季,9 省(区)可生产油茶良种苗木1.2亿株,可供造林110 万亩。
需求预测
预计到2020 年,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4.5 亿,按人均食用油消费22 公斤计算,食用油的消费总量将达到3200 万吨。目前,我国各类植物油年生产能力为1000 多万吨,即便每年增加100 万吨的食用油供给量,10 年后产量仅能达到2000万吨,需增加约1.8 亿亩的油料播种面积,届时每年仍需进口1000 余万吨植物油和油料等成品油脂,才能保障市场的正常供给。
目前我国年产茶油为26.65 万吨,年人均占有量仅0.2 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橄榄油20 公斤的水平。我国要达到年人均茶油占有量2 公斤的标准,全国茶油产量需增加10 倍,年缺口达250 万吨左右。可见,未来茶油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此外,油茶副产品茶枯、茶壳的利用价值也非常高,茶枯经深加工可生产茶皂素、抛光粉和饲料等。目前,国内市场的茶枯饼每吨售价已上升到1800 元,茶壳的售价也达到每吨249 元。今后油茶副产品与油茶产品一样具有广阔的前景。
发展潜力
高产稳产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为提高油茶产量打下了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选育出包括油茶优良农家品种、杂交组合、优良家系和无性系等油茶优良品种(系)100 多个,像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长林”系列等,其中亩产茶油50 公斤的油茶高产无性系82 个,有些优良品种(系)亩产茶油可达到70多公斤。
良种苗木培育技术为新造油茶林早实、丰产、稳产奠定了基础。在扩繁技术方面,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发的油茶芽苗砧育苗技术推动了油茶整个培育方式的变革,使油茶品种规模化扩繁和快速培育成为可能。以此为基础,国内形成了一批油茶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如今,全国95%以上的苗圃、5000 万株以上的良种苗木均采用此技术。
日趋成熟的低产林改造技术提高了低产林产量,其中效果显著的有:我省常山县新昌乡尤辂村的5000 亩油茶林,低改前为上世纪60 年代种子直播林分,亩产茶油3-5 公斤,采用低产林改造技术后,每年亩产茶油量达到15.3 公斤,采用油茶与果树间种,亩产油量达到20 公斤;青田县章村乡章村的3000 亩连片油茶林,大部分采用强化抚育管理改造,少部分采用高接换头改造,改后第三年产量大幅度上升,亩产油量达到16.7 公斤。
目前,我国低产油茶林面积达4000 万亩,占现有油茶总面积的90%以上。改造低产林是短时期内提高油茶产量的有效方式。
产业规划
到2020年,我国油茶种植总规模计划达到7000 余万亩。稳产后,通过抚育改造的油茶林年亩产茶油可达25 公斤,更新、嫁接和新造油茶林年亩产茶油达到40 公斤以上,全国茶油产量达到250 万吨。同时,形成相对完备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力,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确定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4 个省(区、市)中的642 个县为适宜油茶产业发展的区域。
依据“全国油茶林区划”,按油茶生产适生条件,我国将油茶栽培区划分为: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和较适宜栽培区。最适宜栽培区包括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安徽8 省(区)的292 个县(市、区)的丘陵山区,其中包括我省的衢州、丽水2 个市的15 个县(市、区)。适宜栽培区包括湖南、广西、浙江、福建、湖北、贵州、重庆、四川8 省(区、市)的167 个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其中包括我省的杭州、金华、台州、舟山、宁波、绍兴、湖州、温州8 个市的48 个县(市、区)。
根据现有种植规模、良种选育基础和近期良种种苗保障供给能力,以及宜林地资源优劣、可供程度等,我国将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布局确定为核心发展区、积极发展区和一般发展区三个建设发展区。核心发展区涉及湖南、江西、广西3 省(区)的271 个县(市、区);积极发展区涉及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广西(部分)7 省(区)的248 个县(市、区);一般发展区涉及云南、重庆、河南、四川、陕西5 省(市)的123 个县(市、区)。
种苗供需预测
据统计,在规划期内,我国可提供良种苗木(穗条)总量为16.32 亿株。经初步估算,规划期新造和更新改造油茶林共需良种苗木(穗条)约60.34 亿株(包括苗木和嫁接改造接穗),供需缺口总量约44.02 亿株,年均缺口数量为3.67 亿株,现有优良苗木供给能力远不能满足油茶基地发展的需要。
效益分析
通过抚育改造的油茶林年亩产茶油可达25 公斤;更新、嫁接和新造油茶林年亩产茶油可达到40 公斤以上。届时全国茶油产量将达到250 多万吨,按销售价格4 万元/吨计算,年产值达1000亿元。除获得茶油主产品外,每年还可获得茶枯、茶壳等副产品近600 万吨,销售价格按平均每吨0.20 万元计算,年产值可达120 多亿元。种植油茶年总产值可超过112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