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茅临生(前排右二)视察育苗中心
穿好白大褂,淌过消毒池,走进台州路桥百兴畜禽有限公司,整齐干净的猪舍里,1700余头膘肥体壮的猪酣睡其间,听得见猪哼,闻不到猪臭。曾经臭气熏天、避而远之的猪粪,如今成了抢手货。
原来,公司建立了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通过对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进行集中处理加工,将其变成了生物有机肥。据路桥区畜牧兽医局的技术人员介绍,这里已能年处理新鲜畜禽粪污2.5万吨,生产优质有机肥7000余吨。这些有机肥为路桥区的一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周边果园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营养,也让当地走出一条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新路子。
不仅如此,这家企业的掌舵人张菊花,现在又摸索着“猪粪养蛆”,蝇蛆喂鸡,饲养出具有滋补价值的“虫草鸡”。今年,公司还挖了沼液池,把猪粪集中起来转化为沼气,供电供热,清洁又环保。
从“先行者”到“遍地生花”
早在2006年,路桥区就开始探索走生态养殖、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此,区农林局局长梁祚青有着自己的见解:路桥农业发展的优势比较集中,其发展劣势也相对显著,立足于路桥人多地少,二、三产业发达的区情,必须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之路。“刚开始,生态循环农业对种植户、养殖户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持观望态度的比较多。”区畜牧局局长沈坚说,“新事物需要一个被接受的过程,但有几个敢先行'试水'的养殖户先吃起了‘螃蟹’。”
柳林生态有限公司就是当时敢吃“螃蟹”的先行者之一。2006年,“柳林”投资101.2万元,兴建规模化养殖场污水处理设施,建起总容积8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配置槽罐车运输沼液,在农垦场内,建立瓜果蔬菜示范基地,还购置了沼气通户设施,使附近80户村民通上了沼气。“柳林”公司总经理郑冬良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沼气是免费提供的,每年可为80户村民节约生活能源支出10余万元;沼液、沼渣用作2500亩西瓜和1200亩柑桔的肥料,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90余万元。郑冬良自豪地说:“除了省钱有高招外,还达到增产增效,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在金清的九塘,每年受台风影响较大,这里130多亩的现代养鸡场均采用移动栏舍饲养肉鸡法,抗台能力一下子增强到12级,不仅减少了台风对肉鸡饲养的影响,同时由于采用生态型的机械化饲养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养鸡场还通过干湿分离、生物发酵等工艺,承包周边果园100亩和鱼塘30亩,实现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
在这些“先行者”的示范带动下,农户才开始“跟风”。新桥种养户黄佰锹尝试着在葡萄架划分成几块饲养地,棚架下养鸡、养蚯蚓,鸡能除草,也可减少葡萄的病虫害。鸡粪用来饲养蚯蚓,蚯蚓在帮葡萄松土的同时,又可作为饲料来喂鸡。他乐呵呵地说:“自打养了鸡,养了蚯蚓,我锄草的次数少了,效益那就更不用说了。”此外,农户在农林有关部门引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鹅+牧草”,“水稻+泥鳅”、“瓜+禽+鱼”、“猪-沼气-果”等多种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服务”
“在今年之前,各个部门也曾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立交集,互相协作过,但相互之间的界限还是过于分明,基本上都是畜牧兽医部门在单打独斗。”梁祚青说。
今年年初,路桥区农林局成立了5支服务创新团队,其中一支就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创新团队,由畜牧局局长沈坚领衔担任队长,同时招纳了农技总站、农机总站、林特总站及畜牧局等相关技术人员,人才资源集中整合,“抱团”为路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出力。
为了使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在组成结构优良的团队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比如我们有例会制度,每周五都会聚集在一起商讨。”队长沈坚说,“一个团队只有通过个体成员知识创新,团队资源共享、团队智慧积累为环节的螺旋才能使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创新团队也需要更好地实现帕累托优化效应。”
创新团队的任务不轻,至2013年,将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5个,应用推广有机肥、沼液、沼渣面积达1万亩,不但要实现“零排放”,还要最大限度地让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