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国宝黄腹角雉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日前,泰顺县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递交了中国黄腹角雉之乡的申报材料。如果申报成功,泰顺县又将增添一张国字号“金名片”。
  你知道黄腹角雉是怎样被发现的吗?为了保护它,又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日前,笔者探访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了发生在黄腹角雉背后的故事。
工人打野味犒劳宾客教授细心慧眼识“国宝”
  要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许很多人都不会知道,在乌岩岭的深山老林中,还生活着被称为国宝的濒危动物——黄腹角雉。
  说起最初发现黄腹角雉的经过,曾经在乌岩岭工作过的退休老干部刘宗行老人记忆犹新。那是1981年夏天,原杭大教授诸葛阳带着5名学生来到乌岩岭自然保护区调研生态平衡课题。当时大山里没有拿得出手的美食,为了招待省城来的贵客,保护区的一名工人上山打了一只“野鸡”回来,准备犒劳客人。“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工人打回来的‘野鸡’竟然是受国家保护的动物——黄腹角雉。”刘宗行说:“工人准备将打回来的‘野鸡’拔毛烫洗时,细心的诸葛阳教授意外地发现这并非普通的野鸡。他神情凝重地告诉我,工人打回来的是一只黄腹角雉。在乌岩岭能遇到‘国宝’,实在是太激动了,以后遇到这样的动物,可千万不能再打了。这种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即便是全世界也难得见到几只。”
  诸葛教授的意外发现,让刘宗行大为吃惊。在此之前,被山里人看做是很普通的野鸡,竟然属于国宝类的动物,此事非同寻常。随后,他立即召集保护区全体职工开会,向工人们详细讲述了黄腹角雉的模样,告诉大家遇到这样的“野鸡”谁都不得捕杀。这项要求还被传达到了保护区的各个角落和四周的大小乡村,希望大家共同保护黄腹角雉。
  对诸葛阳教授来说,考察途中竟意外发现了国宝黄腹角雉,自是欣喜不已。因为在此之前,他只听说黄腹角雉生活在南方的湖南、广西一带。
  诸葛阳教授结束了在乌岩岭的考察,一回到杭州,就把在乌岩岭发现黄腹角雉的消息告诉了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鸟类研究专家郑光美。
  郑光美教授听说浙南发现黄腹角雉后也激动不已,立即着手申报研究课题,并赶赴实地考察。
  从此,一直默默无闻的乌岩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这一切,全凭美丽而珍稀的国宝——黄腹角雉。
课题立项三地争机会教授一锤定音
  在刘宗行的记忆里,1982年的那个春天,天上飘着蒙蒙细雨,乌岩岭沉浸在一片翠绿中。郑光美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乌岩岭考察。考察结束后,郑光美教授返回北京正式上报课题。
  此时,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时隔多年,提到此事,刘宗行笑着说,当时差点让黄腹角雉研究课题“溜掉”。因为乌岩岭发现黄腹角雉,并且有关专家准备申报研究课题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时专家在泰顺举行专题讲座时,也邀请了毗邻的丽水及文成等地的有关人员前来参加。听说泰顺乌岩岭发现黄腹角雉,并且将被国家立项、专题考察研究,于是他们也想争取该研究项目,并为此积极活动。”刘宗行说:“当时我们的压力很大,因为课题还没批下来,到底花落谁家也不知道,一旦机会错过,将来就再也没有希望了。”“争夺之战”虽然无声,却让人紧张不已。泰顺方面多次与郑教授商谈,郑教授始终认为乌岩岭的确是一个最适合研究黄腹角雉的地方。研究课题获批后,郑光美教授干脆利索地将泰顺乌岩岭确定为他研究课题的地方。刘宗行说,郑教授当时用了“天时、地利、人和”六个字来形容乌岩岭研究黄腹角雉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且这句话,他一连说了好几遍。就这样,黄腹角雉研究课题项目一锤定音花落乌岩岭。
  刘宗行说:“我们之所以成功,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用山里人的热情打动了郑教授的心。在这件事上,每个参与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全力支持教授的工作,最终他们把课题研究的目标定在了泰顺。”
  事实证明,当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自从乌岩岭发现黄腹角雉后,1994年它从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此,乌岩岭也因黄腹角雉,成为生物界专家们争相关注的一颗耀眼明珠。
  课题研究项目组很快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方面派出郑光美教授和他的3名学生,乌岩岭方面则由刘宗行和周洪青参加。5个人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正式开始了对黄腹角雉的研究。
  刘宗行说,这是一个艰难而又伟大的壮举,也正是这项研究,揭开了黄腹角雉的神秘面纱。
教授“寻宝”险坠山崖7年磨一剑轰动世界
  如今前往乌岩岭游玩,人们在沿着巡防护道深入密林时,在溪边就可看见一排5幢连体式的小屋,很多人都误以为那是别墅。其实不然,这些小屋是当年专家们居住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专家们专心致志地从事着黄腹角雉科学繁育的研究。
  1984年,为了接待国外的鸟类研究专家,乌岩岭原有的住宿设施无法承担接待任务,便开始建设这几幢小屋。5幢房子仅仅花了3个月时间就突击建成。“小屋建成当年的4月,美国的贝京教授到乌岩岭考察黄腹角雉时,就住在这里。此后的日子里,小屋还迎接了来自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刘宗行说:“很多专家教授都让我难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后花了7年时间,研究乌岩岭黄腹角雉的郑光美教授,他平均每年呆在乌岩岭的时间最少3个月。”
  刘宗行当时也参与了黄腹角雉的课题研究。最开始的一个月,小组成员们基本上每天都要花费10多个小时上山搜寻黄腹角雉。时值春季,天气多雨,郑光美教授每天一早就起来,与小组成员们一起,开始上山搜寻黄腹角雉,为防毒蛇咬,他们在腿上打上厚厚绷带,还要带上装备。在茫茫林海中搜寻黄腹角雉是件异常艰难的事,每天中午,他们在山林里草草吃几口冷饭就算解决了午餐。一身雨水一身潮湿,一直工作到天黑才下山。就这样搜寻了1个多月,他们终于发现了黄腹角雉的踪迹。
  让刘宗行难忘的是,1984年4月的一天。为了寻找黄腹角雉,郑光美在乌岩岭搜寻到一个新的地方——白水漈,在察看地形的过程中,经过一个悬崖拐角处,当时由于下雨,52岁的郑光美突然脚底踩空,还没等他明白过来,人已仰面朝天顺着45度倾斜的石板滑了下去,幸亏在下滑途中抓住了一棵小树,才免遭不测。
  在找到黄腹角雉后,课题组掌握了第一手哺育资料,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1985年9月,郑光美教授在泰国曼谷参加国际鸟类学术研讨会,他在大会上作了《黄腹角雉生态学研究》的报告,并展出了50多幅黄腹角雉的生态照片,引起了全场轰动。1986年10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国际鸟类学术研究会上,郑教授作了相关报告,又一次引起世界鸟类研究学者的关注。1990年11月,郑教授再次在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就乌岩岭黄腹角雉的情况作了报告。
  连续3次国际性的报告,将乌岩岭推到了世界的面前。
国宝栖息的天堂期待实至名归
  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的7年里,刘宗行目睹了来来往往的专家学者在研究黄腹角雉的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努力。
  一组与黄腹角雉有关的资料和数据为证:1986年黄腹角雉首次人工饲养繁殖成功。1987年11月21日,有关专家首次在2只雄鸟和1只雌鸟身上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将它们放到自然环境中。科学家根据无线电接收机,确定它们所在的位置,连续追踪它们的活动,了解它们的隐秘生活,取得了一系列填补国际空白的研究成果。2001年3月,北师大副教授邓文洪在乌岩岭设置了200余个人工鸟巢。
  也正是运用无线电遥测法,专家们揭开了黄腹角雉的生活之谜。研究发现,黄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飞翔,喜欢潜伏,胆子很小,活动隐秘,反应迟钝,有时还会干出“顾头不顾尾”的傻事。当听到危险响动时,它不飞不跑,站在原地不动,东瞧瞧,西望望。发现有人逼近时,想逃已来不及了,它就急中生“智”,一头钻进杂草丛中,可身子却仍露在外面,好像鸵鸟一样,故又被人称作“呆鸡”。因此,它的天敌很多,卵常被偷食,繁殖成功率只有10%左右。
  黄腹角雉是我国特产濒危雉类。多年来,由于乌岩岭具备了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之泰顺县多年来在此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黄腹角雉种群数量恢复很快,目前总量约400余只,是已知的野生黄腹角雉最高种群密度区。乌岩岭也由此成为我国黄腹角雉专项保护区和唯一的保种基地。
  乌岩岭是黄腹角雉栖息的天堂,泰顺期待着实至名归。
(苏康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