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这一年,浙江畜牧业很不易

  本报记者
陈小平
  2009年,我省畜牧兽医系统按照省政府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省农业厅党组“六大提升行动”和“十大增收举措”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供给、保安全、增效益、护生态、减风险”的目标,突出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动物疫病科学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创新和加强体系设施支撑等重点工作,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甲型流感疫情、猪价剧烈震荡、三聚氰胺后续影响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了全省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动物疫病有效防控和无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即将翻完日历最后一页的2009年,浙江畜牧业不容易。
生产形势总体好于预期
  据省畜牧兽医局初步统计,今年全省生猪存栏约1310万头,出栏213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42%和2.03%;家禽存栏约1.3亿只,出栏2.81亿只,同比分别增长2.39%和1.26%;牛羊存栏有所下降。
  全年肉类总产量194.3万吨,同比增长3.77%;蛋类和奶类总产量分别为60.1万吨和21.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0.91%和7.75%,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自给率达到80%以上。
  养殖效益方面,生猪全年每头盈利130元左右,鸡蛋每公斤盈利1.14元,鸭蛋盈利0.44元,快速型肉鸡保本微利,优质肉鸡盈利1元/只,肉鸭盈利1-2元/只,奶牛每头平均盈利1300元左右。
规模化生态化更上一层楼
  这一年,依托国家、省对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各地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新建、扩建标准化养殖场320个。初步统计,目前我省生猪规模化水平达到8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奶牛规模化水平达到90%,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家禽规模化水平达到9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生态化畜牧业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省已完成禁(限)养区内1021个畜禽养殖场的搬迁,中央及省以上累计投入“以奖代补”资金3.3亿元,完成了7894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带动各地自行治理畜禽场7889个,在集中散养区建设了125个粪便收集中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从2005年的73%提升至目前的85%。另外,机械化养殖和信息化管理也加快推进,自动喂料、湿帘控温、自动清粪等设施加快推广,增效显著。
一半以上母猪实施人工授精
  这几年,我省抓住国家加快良种化建设机遇,畜禽种苗工程向纵深发展。近3年,中央和省共下达畜禽良种项目74个,总投资13432万元(其中,中央及省以上投资5220万元)用于种畜禽场的扶持和地方品种保护,以及生猪和奶牛良种推广。
  目前,我省一半以上的母猪实施人工授精,商品猪数量、质量明显提高,有3.1万头后备母牛得到补贴,金华猪、仙居鸡、绍鸭等10多个地方品种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全省良种化水平快速提高。“浙江意蜂”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浙江长毛兔”育成品种已通过专家组初审,实现了我省国家级畜禽育成品种零的突破。
新型产业体系建设迈出首步
目前,我省已有畜牧专业合作社约1970家,比上年增加441家,新增28.8%;合作社成员数约9.7万个,比上年增加2.4万个,增幅32.9%,带动非社员养殖农民约75万户。
  今年,我省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开展了以合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试点,先后在南湖、海盐、义乌、萧山、金东等地开展试点,进展良好。
饲药向环保节约型快速转变
  今年,预计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可达457万吨,比去年增长4.3%,饲料产值212亿(上年197亿元),兽药产值约30亿元。全省饲料行业正以低污染、低残留和节约型为目标,加快推行环保节约技术和标准规范。
  组织推广植酸酶技术,覆盖配合饲料面超过60%,年可节约饲料添加剂磷酸氢钙近4.5万吨(价值1亿元),减少环境中磷排放8000吨;在大型饲料企业中推行环保型饲料联盟标准,严格控制配合饲料中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添加,仅生猪饲料一项,就可年节约各种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6000吨以上,大大减少畜禽粪便重金属残留在环境中的蓄积;还组织企业获得国家级微生物新饲料添加剂2个,联合科技部门推进药物饲料添加剂高效制剂化,大大减少了饲料中抗生素添加和药物残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