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以来,为了改变河道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质量的 “脏、乱、差”的现象,我省启动了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目标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截至2009年12月,全省累计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25000余公里,河道两岸绿化面积达2250万平方;较好地恢复了河道的功能,较好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恢复扩大水域工程
近年来,浙江省不少地方在政府主导下,主动开挖水面,增加水域,以补偿多年来被填占的水域。金华、台州、桐乡等地都在实施大规模水域开挖工程,其中台州计划增加2万亩水域。这是一种恢复水域的生态补偿工程,是保护水域、恢复水生态功能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是占补的动态平衡,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生态建设工程,值得大力提倡与引导。
水域生态治理工程
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对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涵养水源、提高水体自净化能力、缓解温室效应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浙江省十分重视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遵循“保护、修复、重建”三种治理模式,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水域生态监测、封育河岸原生植物群落、护岸、筑坝等工作,维护水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链,提高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已经初见成效。
2007年,浙江丽水瓯江(玉溪——开潭)河段列入全国五条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河道之一。
河道水域保洁
在开展大规模清水河道建设的同时,各级水利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水域保洁管理机制,扩大宣传提高全民水域保洁意识,采用“机械操作、市场介入、全民参与、生态保洁、以奖代补”等多元化手段,不断推动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工作。
截至2009年,全省实施长效保洁的河道长度超过28000公里,有效地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岸绿工程
“岸绿工程”是一个通过种植河岸植物,加固和稳定河岸边坡,控制沙土流失,改善水环境,实现河道生态良好循环的示范工程。浙江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截至2009年,全省累计完成河道两岸绿化面积2250余万平方米。
2009年,浙江省首个“岸绿工程”的示范基地在临安东苕溪正式挂牌,计划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将工程建设成为“固堤护岸、绿化美化、乔灌结合”的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风景线。
浙江省水域清障清淤工作
浙江省积极开展河湖水域清障工作,不断加强水域监督管理力度,对违章开垦等影响水域功能发挥,特别是防洪功能的阻水障碍物,多次开展专项清理整治活动,进行执法清障。
同时,全省各地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历年来共清淤土方3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3亿立方米的水域容积。例如:湖州市自2006年起至今,已累计完成河道清淤1608公里,计2596万立方米。
这些举措提高了水域的调蓄功能和自净功能,扩大了水域容积,保障了水域行洪安全,保障了水域航运、景观等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