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新闻

“我们遇到困难,王指导比我们还急”

——村民眼里的省农业厅农村工作指导员王建南

  本报记者 王美华
  编者按:我省自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本报今起推出《农村指导员风采》专栏,介绍部分刚刚结束任期的第5批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
  在江山市凤林镇凤里村的村民家里,几乎每家都能找到一样“宝贝”——一张白色的名片,上面印有农村工作指导员王建南的电话。为了“找起来更方便”,村民周颖均还把名片随身带着。他说,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找王指导商量。
种什么养什么,他是村民的好参谋
  王建南是省农业厅产业信息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2009年2月,他作为农村工作指导员,来到凤里村。
  凤林镇凤里村位于江山市西南部,距离江山市区25公里。尽管这几年来,有的农户承包了大面积的茶园,有的养起了鸡鸭猪牛,还有的把种植食用菌当成一大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村里还有近10%的农户收入只有1500-2500元。
  到了凤里村,王建南第一件事就是走东家,窜西家,听村民淘淘“心窝子”。来到农家,王建南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希望我为村里做什么?”在老农叶江发家,王建南得知,凤里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务农收入普遍不高,想搞点新花样,却不知从哪里下手。王建南提议,种植蔬菜、茶叶、食用菌等会是一条新的增收路子,也可采用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稻菜轮作等方式,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复种指数,这样比光种粮食效益要好得多。
  为了尽快培育起食用菌、茶叶、畜禽等主导产业,2009年,王建南多次联系省农业厅,争取到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帮助和带动500多户低收入农户开展种养业。目前,村里已建成了6个菇棚4亩的白菇基地,数十位村民种起了白菇。同时,对200多亩老茶园进行优化改造,进一步提高了茶叶品质和效益。接着,村里还组建了农博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植保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全程代理服务站。
“我们遇到困难,王指导比我们还急”
  村民周春松承包了100多亩茶园,年收入有10万元左右。按理也可以“小富即安”了。可周春松还是有一件心事挂在心里。见到王建南,他便说起了炒茶用电价格偏高的问题。王建南及时查阅有关用电政策,发现炒茶用电是一般工商业用电,尽管装的是峰谷电表,一天的平均电价也要1-1.1元/度,采茶季节周春松光每月电费成本就要2000元以上,炒茶成本的确很高。他马上与当地电力部门联系沟通,电力部门也积极配合,为茶农们优化电价方案,将炒茶用电列入农业生产用电,电价降低到0.64元/度。得知炒茶电费降低了,凤里村的20户茶农高兴了好一阵子,周春松说:“我们遇到困难,王指导比我们还急,这事多亏了王指导。”
提高了村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希望村里更多的人富起来”,这是王建南的最大心愿。他告诉记者,要改变一个村的面貌,光靠一两个人是不够的,“村干部应该首先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因此,村班子建设、引导培育农村致富引路人也成了王建南在村里的工作重点。平时,他经常与村干部沟通思想,交换意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09年,有4位村干部加入了“发家致富”的行列,成了村民致富的引路人。村支部副书记姜德根投入20多万元,发展茶园100多亩;村委委员郑英发展食用菌20多万袋、新办了小型木材加工厂;村委委员姜军锋投资30多万元,兴办了电器插座加工厂,吸纳本村20多人就业;还有村小组长徐慰军通过流转土地150多亩,成了凤里村第一种粮大户。村干部的榜样作用,激发了村民们的创业热情,更多的村民积极尝试,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的绿壳鸡蛋,不再为销路犯愁”
  村民姜有敏在2009年年初投资6万元,建起了2500羽绿壳蛋鸡的规模饲养小区。8月份开始产蛋了,但销售出路一直没有眉目。姜有敏急得团团转:“鸡蛋卖不出去,每天饲料费都要300多元,养一天就亏一天啊”。王建南得知这一情况,便来到姜有敏家,向他提议,绿壳鸡蛋的营养和市场价值都比普通鸡蛋高,销售上必须立足高端市场。王建南首先建议给绿壳蛋设计礼品包装,然后,又四处奔走帮忙联系客户,短短的一个月,姜有敏的绿壳鸡蛋就变成数万元装进了口袋。此外,王建南还通过浙江农业信息网帮助姜有敏发布买卖信息,引来很多客商来电或上门洽谈。现在,姜有敏的绿壳鸡蛋是“身在深闺不愁嫁”,他说,“我的绿壳鸡蛋,不再为销路犯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