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浙江农民人均年收入破千元;2009年,浙江农民人均年收入破万元。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上万元,农民铸丰碑。“插根筷子也能发芽”,这就是浙江这方土地所具有的神奇力量。
本报记者 金 茹
发展篇:
200亿元“真金”,安民心促生产
从1982年浙江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起,农民收入就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焦点。围绕农民增收展开的一系列举措,推动着我省“三农”事业步步攀高。
27年里,11个一号文件,一个个都为浙江农民人均年收入破万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5年,浙江率先全面取消农业税,仅这一减,就为农民增收了7.82亿元。
2009年初,全球刮起金融风暴,导致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农民转移就业压力加大,浙江面临新世纪以来“三农”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农业稳得住、农民收入增得了吗?
对症下药,化危为安。2009年年初,浙江农民意外地收到了一份厚重的“大礼包”,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财政预算在上年2.4亿元的基础上增加近1亿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粮食生产扶持资金比上年增加48%。
财政的投入导向,有效地激发了粮农生产积极性。2009年,浙江粮食播种面积、公顷产和总产量实现“三增”,仅早稻,就比上年增收1.6亿元,增幅24%。
牛年,浙江农民牛气十足。“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是省委、省政府给农民打下的“强心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赵洪祝号召大家共渡难关,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危机之下,浙江人深谙,只有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手段,才能促进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变风雨为彩虹。省农业厅适时推出促农增收50亿元方案,希望通过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等“十大举措”,助力浙江农民掏“金”挖“银”。
望着新添的两台插秧机在田间作业后,留下的一行行整齐均匀的秧苗,平湖市新埭镇姚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社员们个个心里乐开了花。他们告诉记者,现在买农机设备,政府补贴一半,实在划算。是农机补贴政策,让种田不弯腰不再是梦!
在我省,受惠于农机补贴政策的种粮农民有上百万。仅2009年前10个月,我省就有7.4万余户农户,享受到了2.8亿元的购机补贴,其中中央资金2.2亿元,补贴机具数量达到8.4万台(套)。
2009年7月,省政府又下发《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强调落实好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农资补贴等各项已有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在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销售、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创新经营机制、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又提出了多项惠农新措施。这剂“大补药”,再次激起了浙江农民的雄心。
为让农民们拿钱拿得更舒心,省财政改变补贴发放方式,对市县“按上年基数定指标,当年据实结算”,“实报实销”大大增加了补贴范围,方便中让更多农户受益。
2009年省财政安排“三农”支出高达232.96亿元,比上年增加31.5%亿元,“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改革篇:创新求索,浙江敢为人先
骄人成绩,来之不易。一项项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政策,一笔笔现代农业项目资金的投入,成了提高农民创业增收能力的“引擎”。
2008年底,我省全面启动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借助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的平台,省财政整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兴林富民、高效生态渔业等各类省级支农资金1.11亿元,设立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各地稳定发展粮油等战略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
浙江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使浙江各地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出以项目基地为核心的井喷效应。截至去年底,全省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27.2万亩,设施农业成为浙江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创新,源于浙江对农业的深刻认识。2009年3月15日,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设立的全国首批12家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从此,浙江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可以物权化、股权化,而经营权本身及土地的用途却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帐,目前浙江省的耕地面积是2700万亩,按照每亩每年作价500元计算,“通过此办法可以为浙江农业激活135亿元的富农资本。”
“干了这么多年的农技员,就现在最称心了。”过去的一年中,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责任农技员吴金庭可以说是镇里最忙碌的人。他告诉记者,服务的农民也有考核权了,压力大了、责任重了,工作更努力了。
在继“种什么”、“谁来种”之后,“怎么种”的问题随之而来。从2008年开始,浙江率先将“责任制”引入到农技推广领域,每个责任农技员像“班主任”一样,全面负责一个区域的农技推广任务,有效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越是经济困难,越要加强农业基础,越要保障农产品供给。2009年,浙江对现有的1500万亩标准农田进行了“体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向敢为人先的浙江人,再次踏上了探索的征程。
抓住当前政府应对金融风暴,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契机,当年,我省启动“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欲用10年时间,投入资金100亿元,让1500万亩农田全部吃上营养餐,使这些农田真正具有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
回顾2009,我们清晰地看到,浙江农业之所以能在风雨中破浪前行,因为其背靠的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养育的是一批敢为人先的浙江农民,从而合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保障篇:
破冰前行,跳出农业发展农业
浙江农业外贸依存度较高,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中,如何让农企“强筋壮骨”?2009年7月,我省出台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若在城市农贸市场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社直销窗口,以优惠价给合作社经营;对参加境外农产品展销活动的经营单位,财政给予摊位费和公共布展费70%补助,对重点展会摊位费给予全额资助等;以财政资助方式,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政府的关爱给了企业强大的动力,2009年9月份后,浙江农业出口降幅逐步收窄,环比逐月增长,全年出口仍保持在65亿美元以上。
农业生产一直靠天吃饭,“多年致富,一灾致贫”。2009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浙江全面铺开,参保范围扩大到了能繁母猪、奶牛、油菜、公益林保险等,参保对象也覆盖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户,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渐消除了农民的自然灾害之忧。
2009年,我省还全面启动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此举被省委书记赵洪祝评点为:“抓住了拉动农村内需的关键。”
丽水市莲都区里河村村民吴根亮住了30余年的土房子马上要改建砖房了。“一家7口挤在破房子里,刮风下雨就害怕,现在政府给政策、给补贴,家里能把土房拆了翻新,我很高兴。”吴根亮说。
为了让农民真正盖得起房,我省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重点支持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帮助农民盘活各类“资产”,在传统的乡村互助式之外,为农民盖房融资开辟了新途。有那么好的政策,农民们都说,房子再盖不起来,别说对不起政策,也对不起自己。
经历了2003年“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后,2009年浙江再度出手,在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上勇敢破题。
2009年8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到永嘉县瓯北镇恒升村镇银行考察,并在营业厅里与农民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座谈会,积极鼓励浙江继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自此,浙江村镇银行如春笋般破土而出。截至2009年9月,全省已成立了5家村镇银行,这5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21.69亿元,贷款余额为22.34亿元,不良贷款率仅0.06%。
农房一直被喻为“沉睡的资产”。而温州市却一举“催醒”了农房。温州瑞安市塘下镇农民老张,把自己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农房抵押给当地农村合作银行,得到了40万元贷款,他用这笔贷款付了一个生产大订单的订金。老张说,“没有这40万元贷款,这笔业务肯定泡汤了。”“准备盖一套300平方米的临时用房,用于堆放肥料、农机器具等,贷款有门路了,今年种粮能再多赚些钱。”这几天,常山县同弓乡竹蓬底村的潘永文,每天都在500亩的承包地里忙活。让潘永文有了种粮赚钱底气的是,县信用联社推出的“粮食订单质押贷款”服务项目。“不用找人担保,我与粮食部门签订的收购订单就是‘担保人’,每亩最高贷款600元,基本不用再筹生产资金。”潘永文说,2009年是他第一年大规模种早稻,共贷款15万元买了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器具,全年卖粮45万公斤,赚了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