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见习记者 陈瑬琰 程益新
浙江农民在全球金融风暴之年笑看风云,其点金之术来自何方?随着采访的深入展开,一幅幅影像的重叠,渐渐描出了农民增收的轨迹,那就是——
产业篇:生机来自转型升级的现代农业
一株茶改变了一个小山村
上世纪90年代初,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很“有名”,那时“出名”是因为这个村的贫穷和偏僻——村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82户农家中有38位大龄男青年娶不到媳妇。
如今,外婆坑村成了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的新农村典型,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两万元。去年7月,上海世博会工作小组还将其列为了世博会城乡体验之旅的示范点。
“是茶叶产业,让我们走上了致富道路。”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告诉记者,该村从1990年开始发展茶叶生产,通过引进和更新茶叶良种,组织茶农参加名茶炒制技术培训;从2003年起,在全村推广有机茶种植技术,茶园禁用化肥、农药,还成立了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注册了“外婆坑龙井”商标;2007年9月,全村1500亩茶园全部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在有机茶园基地的支撑和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下,去年600元/公斤的外婆坑龙井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该村的春茶青叶竟卖到了100元/公斤以上。
林金仁说,去年村里人均茶叶收入达到4600元,累计有30多户农家已在县城购置了新房。
外婆坑村的变化,或许只是我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2007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2009年初,省农业厅又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加快了农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使茶业、蔬菜、水果、等产业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力军。据统计,2009年,仅茶叶一项,我省就实现产值77.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1.7亿元。
科技篇:生机来自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
农民穿着短袖挖冬笋
近日,龙泉市八都镇枫锦村的村民吴端华每天都会背着一大袋冬笋,喜滋滋地到该镇龙竹笋竹专业合作社出售,每天收入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吴端华告诉记者,得益于科学管理,他的竹林在9月底便能挖冬笋了,冬笋售价最高时,可卖140元/公斤,光卖冬笋,就能为他带来1000多元收益。
是现代科技的运用,让吴端华“穿着短袖挖冬笋”成为了现实。2008年,吴端华所在的龙竹笋竹专业合作社实施了千亩早冬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对竹林水、肥、土、温的科学管理,使冬笋提前两个月上市,每位社员年均增收10多万元。
无独有偶,奉化市尚天镇农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收入高得农民连说“想不到”。该镇草莓种植大户吕国权种植的草莓新品种“凤冠”,半亩大棚草莓一季收入超6000元;西岙村农民胡维国在100多亩芋艿基地中采用了地膜覆盖栽培,每亩芋艿的利润达到2500元以上;后潭村不少农民采用大棚栽培技术搞蔬菜种植,平均亩产值达到1万多元,最高的达到两万元。吕国权说:“以前总以为种田没有多少钱好赚,想不到科学种田竟能产生那么高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我省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的结合越发紧密,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断加快,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得以在广袤的田野上发挥效益。
去年,我省农业系统开展“千名高级专家、万名农技人员服务进乡村”行动,通过省、市、县、乡四级农业部门联动,使农民掌握了测土配方施肥、山地蔬菜栽培、稻鸭共育等一批实用技术和高效种养模式。
服务篇:生机来自不断延伸的农业服务
农民信箱如虎添翼
依靠农民信箱,江山市种养信息化产业协会理事长毛顺福,完成了从贩销大户到农产品经纪人的身份转型。
2005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毛顺福在“浙江农民信箱”发了一条信息,内容就6个字:“供应衢州柑桔”,没想到过了几天,上海一家超市的经理打来电话,收购了两万多公斤柑桔,毛顺福则拿到了近2000元的中介费。
“去年我发布了4000多条信息,帮助100多户农户通过农民信箱为农产品找到了‘婆家’,成交额60多万元。”毛顺福说,协会已经和温州、福建等地的很多卖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鸡苗、鹅苗的销路一直不错。
农民信箱是我省拓展农业服务领域的典型代表。自开通以来,农民信箱不断拓展和完善服务功能,陆续开发了“行业通讯录”、“农业生产新鲜事”、“全省来料加工信息平台”等功能模块,并针对时令农产品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量大的特点,开设杨梅、柑桔、葡萄等网上销售专场,开展了网上农博会、“万村联网工程”等,极大地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
目前,我省农民信箱用户已超过240万户,日发布买卖信息在1000条以上,日点击率200万次左右。
不断拓展的农业服务领域,让桐庐县惠民农机合作社的社员们尝到了甜头。去年,该合作社在机械化育插秧示范应用、水稻机割、油菜机割和机械耕作等服务中取得成效,农机服务性收入达112万元。合作社还在河南、安徽、衢州等地开展了跨区机耕、机收服务4000余亩,获利26万多元。
要从泥土中刨金,农业品牌的作用不小。2009年,我省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有68件,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大佛龙井、仙居杨梅、三门青蟹等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享有盛誉。位于三门县的浙江旗海海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叶亦国告诉记者,自从打上了三门青蟹的证明商标后,合作社生产的青蟹售价比原来提高了将近1倍。
主体篇:生机来自不断壮大的农业新型主体
合作社功不可没
这几天,温州市苍南县养殖户杜宗敬正四处结算卖肉鸭的40多万元货款,他粗略一算,这一批肉鸭利润竟有7万多元,可把他乐坏了。“我原来是务农种田的,一年最多也就一两万元的收入,自从加入了樱桃谷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就进账了20多万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省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不断发育壮大,逐渐成为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2009年,我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04家,总数近1.6万家,出资总额达76.79亿元。
这些农业经营新型主体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当起排头兵。就像杜宗敬的肉鸭养殖,合作社不但统一给他提供鸭苗、饲料和各种养殖防病防疫技术和设施。同时,还承担了所有成品鸭的回收,使养殖户消除农产品的卖难之忧。“合作社给我帮了大忙啊,有可能的话,今年我还想再开一个养鸭场呢。”杜宗敬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农业经营新型主体在推进农业规模化,加快产业集聚上也当起了先锋。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的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业从事葡萄生产的专业合作社,122名社员在理事长朱屹峰的带领下,2008年合作社总资产468.5万元,年销售收入达1980万元。通过技术培训,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合作社辐射带动了1600多户葡萄种植户,促进当地葡萄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2008年大桥镇的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1.54万亩,销售收入1.3亿元。
破解
浙江农民收入万元密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