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道德法制

古稀老人替父还债

  •   养父69年前欠下的债务,养子69年后还需偿还吗?“需要!父债子还,天经地义!”海宁市许村镇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不仅如此回答,也如此践行。
    69年前欠的16担米钱如今还了4800元钱
      春节前夕,笔者赶赴海宁许村,分别见到了双方当事人。
      在海宁市许村联合街道曹家组曹家27号的一座老房子前,两位年迈的老人,笑盈盈地把笔者领进屋里,这就是当年把钱借给他人的唐金毛、唐春仙夫妇。
      唐金毛老人今年93岁了,老伴唐春仙也已86岁,但两人的身体都很硬朗,思维也很连贯。“那天下午,我们家突然走进来一位戴帽子的老人,当他笑呵呵地说他的父亲叫徐阿堂时,我心里顿时一惊,因为徐阿堂已过世近70年了。”唐金毛说。
      这时,戴帽子的老人从身上掏出了一个纸包,恭恭敬敬地递到唐金毛手中,还十分诚挚地说:“这是我阿爸当年欠你的16担米钱,今天我折价奉还,莫怪我来得太晚啊!”
      唐金毛打开纸包,发现里边竟包着4800元人民币,于是,当即就还到戴帽子的老人手里,但老人再次递给他们,如此来回推了4次,唐金毛老人最终收下了这笔钱,但他心头一热,69年前的一幕幕往事又涌上心头……
    患难之交 困境中借了16担米钱
      唐金毛说,前两天替父还债的这位老人叫徐明洲,今年已经74岁了,徐明洲的小名叫洲洲,“洲洲的养父徐阿堂,当年和我是好朋友。”
      据唐金毛老人回忆,那是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许村火车站附近开了个小茶馆勉强度日,徐阿堂经常来小茶馆里喝茶。很快,他俩就成了患难与共的好朋友。
      徐阿堂是海宁许巷(今已并入许村镇)人,当年帮人管理一家蚕茧行。孰料1941年的一场大火,突然吞没了整个蚕茧行。为了向东家赔偿损失,徐阿堂竭尽全力,变卖家产,四处奔走借钱赔给股东。当年,徐阿堂向唐金毛也借了一笔钱。为方便日后还债,徐、唐两人当时约定,日后还债之时,徐阿堂就以16担米的价钱来偿还。
    留下内疚 未见恩人难了心愿
      徐阿堂借钱后没多久,就患上天花,但他在病危之时,仍惦记着向唐金毛家借的那笔钱。
      唐金毛说,他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去开导徐阿堂一家,说这些钱不要急着还,等洲洲成家立业后再还也不迟。
      不料,此后的几年战乱,使两家失去了联系。随着岁月的流逝,唐金毛夫妇也将这笔债忘了。但跟随姑姑长大的洲洲,却一直记着父亲欠下的这笔债。
      他曾在漫长的岁月里四处打探,希望能找到恩人,替父还了这笔债,可是一直未能如愿,为此,他留下了深深的内疚……
    完成心愿 父债终还倍感释然
      走出唐金毛的家门,笔者又来到海宁市许村镇塘桥村小塘桥67号,在一个农家小院里,见到了徐明洲。
      徐明洲说,他是由姑姑抚养成人的,由于养父过世早,有不少事情都是他姑姑日后告知的,她多次提起当年借了16担米钱的事,希望徐明洲能代父偿还。
      徐明洲年轻时搞过建筑,如今子女都已在上海安家,不久前,他凭其手艺到附近的荐福寺忙起了筹备工作。“我能在69年后找到恩人,是和这份工作分不开的!”徐明洲说,他每天去寺里上班,认识了寺里的一位老太太,而唐春仙老奶奶常去寺里烧香,碰巧也认识了这位老太太,当这位老太太无意中得知徐明洲一直在找的恩人就是唐春仙一家时,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徐明洲找到恩人后,毫不犹豫地就给唐金毛送去了4800元。 (陈勤国)
      编后:69年前,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唐金毛能借钱给徐阿堂,帮助其渡过难关,这助人之举就很感人;事隔69年,徐阿堂的养子年逾古稀,仍能按养父所嘱,偿还债务,其诚心更让人感动。古稀老人替父还债,不仅传递了人间真情,更弘扬了诚信互助的精神。张利昌/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