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存粮于地:打造旱涝保收的稳产区

  本报记者 金 茹 袁 卫 见习记者 程益新
  民以食为天。
  浙江年用粮需360亿斤,其中口粮就要160亿斤。在人均耕地不到半亩、种1亩粮的收入还不如打1天工的浙江,如何才能确保全省5000多万人“食”无忧?
  2008年开始,浙江走上了粮食功能区的创建探索之路。到2009年12月,全省各级计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807个,面积175万亩,已建成130个,面积近30万亩。
  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要通过土地流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定种植模式标准、加大补贴力度等方法,积极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力争通过8-10年努力,在全省建成500个以乡镇为单位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面积800万亩,若按每亩年增产粮食35公斤计算,可让浙江年增粮食5.6亿斤。
功能区唱响“四季歌”
  这些天,在杭州萧山区党湾镇梅东村的粮食功能区的核心区块上,小麦嫩芽已破土而出,不远处,村民们有的忙着修缮机耕路,有的修建排水沟,一派热闹景象。
  这些已好几年不见的冬种场景,如今重现在杭甬等地的田野上。粮食功能区的创建,让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回归。梅东村村主任许长友告诉记者,村民从事建筑和三产的居多,土地抛荒严重。粮食功能区建立后,村里以粮油合作社为项目承担人,对所涉及的460户农户的土地,或采用经营权流转,或采用短期租用的方式都充分利用了起来。
  杭州余杭区余杭镇的永安村和上湖村两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里,成片的小麦长势良好,油菜、冬季蔬菜和绿肥等郁郁葱葱。余杭镇农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永安村和上湖村都是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的富裕村,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过去只有留守老人和妇女种些经济作物,大部分农户就索性抛荒。
  2008年,杭州市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区里看中了这两块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好,把它们规划为粮食功能区,统一种一季晚稻,冬季则种大小麦、蚕豆、油菜、冬蔬菜、绿肥等,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复种指数甚至达到了200%。
  东西种得多了,农户却轻松了。现在功能区的统防统治工作都由区里的禹丰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农户只需缴90元/亩的防治费,就当上了“甩手掌柜”,成本比自己防治还省20元。村民说,以前因为工作忙,荒了地,现在播种、施肥、锄草都有合作社管了,自己只要定期去田里看看,一年四季田里都长着庄稼,看着也开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田地设施旧貌换新颜
  萧山区新湾镇宏波村是一个从钱塘江滩涂上围垦建起的新村,基础设施薄弱。镇农办王柏军介绍,建立粮食功能区后,新湾镇投入建设资金,帮助宏波村完成了核心区块的路、渠、沟、排等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功能区是按照10年一遇的抗灾能力标准建设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还为推广农业机械化和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田地有了较强的防洪与排涝能力,粮食生产能力也日益提升。在余杭上湖村功能区的1134亩土地上,2007年,水稻亩均产量只有517.4公斤,2008年建立功能区后,亩均产量达到了573公斤,2009年更是达到了599公斤。
  基础设施完善,喜悦的不仅是粮农。绍兴市金色田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克铭说,他所在的绍兴县越城区皋埠镇上蒋村河流多,以前到农户家里去割稻,得专门雇一辆船运送收割机,从一块地到另一块地路上就得花1个小时,如今粮食功能区里道路修得十分通畅,合作社几台收割机正常天气下一天能收割500亩,效率以百倍递增。
  据了解,为加快粮食功能区建设,仅杭州市财政,从2008年起累计3年就安排了35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60%用于功能区内沟、渠、路等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修复等。
农药用得少,钱却赚得多了
  粮食功能区内要求建立规范性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栽种、统一植保、统一技术、统一机械化”五统一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大户带散户的目标。“‘五统一’绝对是服务于民的措施”。许长友说,以前梅东村村民种水稻要打11次药,打一次就要花上半天,如今合作社统一打药,省工、省钱,亩产从不足500公斤提高到了640公斤。
  梅东村村民沈绍欢的田地由于位置偏远,未被划入功能区,但他是村统防统治小组中的一员。“加入功能区的田块比我们亩产能高100多公斤呢,但他们的农活轻松多了,连锄草、放水都由我们代劳,我可真羡慕啊。”
  宏波村曾做过一个统计,功能区1170亩晚稻,病虫防治化学防治次数比周边地区减少2.5次,商品农药使用量下降0.687公斤/亩,农药使用成本降低16.34%,施药工本费节约47.62%,药、工本费合计每亩节约64.24元;每亩肥料成本平均减少19.85元;粮食平均亩产553公斤,比全镇平均亩增43公斤,合计亩增效益132.25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