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一项小水利工程惠及数十万农民

—我省全方位推进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纪实

  通讯员 沈才轩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效益衰减的问题,财政部、水利部决定,在继续做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的同时,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县(市、区),实行重点扶持政策,通过集中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我省在充分考虑耕地面积、粮食生产潜力和建设前期工作等因素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综合评议、网上公示等环节,确定建德、长兴、嘉善、绍兴、金东、东阳、江山、龙游、温岭和松阳等为国家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10个重点县计划总投资20187.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1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472万元、县及县以下财政资金6356.17万元、受益群众自筹2139.23万元、其他119.93万元。该项目预计整治1万—10万方山塘192座,新建和防渗衬砌渠道471.36公里,新建和改造泵站324座,埋设地下管道951公里,新建喷滴灌面积4.38万亩;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679.24万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受益乡镇79个、行政村235个、人口38.26万人。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让农民受惠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直接受惠的是当地农民。整治山塘,解决了居住安全,还带来了饮水便利、灌溉增效和环境优美;衬砌渠道、改建泵站,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化解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水事纠纷;推广喷滴灌,在节水的同时,提高了农作物品质。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我省广大农村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江山市为例,通过灌区改造工程实施,灌溉保证率由48%左右提高到90%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7以上。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71158亩,预计增产粮食399.4万公斤,按1.7元/公斤计算,年增加产值679.04万元。实施山塘整治后,山塘病险得以解除,原空库运行及控制蓄水山塘重新正常运行,灌溉水源条件得到改善,年新增供水能力382.70万立方米。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达873.58万元,亩均直接效益642.3元。
早谋划,重规划,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我省在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工作中,注重按照“统一规划、分片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以各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迅速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规划先导,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早在2006年,我省编制完成了《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规划(2006~2020)》,统筹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去年,我省深入贯彻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除建德、长兴、嘉善、绍兴、金东、东阳、江山、龙游、温岭和松阳等重点县(市、区)完成县(市、区)级农田水利规划外,还有桐乡、龙泉等其他县(市、区)完成县(市、区)级农田水利规划,并邀请国家相关技术部门提供支持,进一步深化县(市、区)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切实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开展培训,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根据财政部、水利部有关文件精神,我省及时下发《关于申报2009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通知》,并组织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及专项工程项目申报和管理培训班,明确《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标准文本编写大纲》、《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方案编写纲要》等系列内容。按照水利部《关于举办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培训班的通知》要求,我省组织10个重点县(市、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和业务工作人员,专门参加业务培训。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支持并资助我省举办全省农村水利技术业务培训班,聘请资深专家教授集中授课,对重点县建设给予技术支持。
  制定标准,有序开展项目建设。我省多山塘,山塘整治成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省制定下发了《浙江省山塘综合整治技术导则(试行)》,编制了《浙江省山塘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2009年浙江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山塘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提纲(试行)》等技术性文件,进一步引导规范各地科学开展山塘综合整治。我省还制定了《山塘巡查管理技术要求》,明确山塘巡查管理补助办法,对各地山塘巡查管理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巡查责任到位的县(市、区)给予补助。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亮点纷呈
  我省地形复杂多样,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各重点县(市、区)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过程中,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和创新民办公助机制,走出了富有当地特色、行之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之路。
  绍兴县积极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从治水、护水、利水、用水、管水“五水”工程入手,全方位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渠道衬砌化、田园林网化、耕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农田水利配套建设。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资金5214万元,完成8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27万亩。通过建设,项目区内基本形成了“山、水、田、林、溪、渠”配套的园田化格局。
  东阳市在山塘整治中,对经济能力较贫困的山区实行镇级以上财政全额补助,平原地区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自筹资金10%-15%;喷微灌项目根据效益的多少分别对待,自筹资金部分分档解决。该市进一步完善灌区渠系改造工程建设“一事一议”制度,防止议而不决,充分发挥用水者协会的作用,筹集灌区渠系改造工程建设资金。
  长兴县重点县项目建设内容分为三大块:小型水源21座山塘整治工程,投资988万元;高效节水2830亩喷微灌工程,投资433万元;19个灌区75座泵站改造工程,投资584万元。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长兴县于今年春节前分期分批完成了所有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松阳县委托中国灌溉排水中心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松阳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9~2020)》,确定以水源工程建设、灌区渠系配套和高效节水灌溉为工程建设重点,并明确了近期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向和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该县确保了工程质量安全、项目资金安全、廉政安全等“三个安全”。
  温岭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11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和重点督促检查事项,制定时限要求,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江山市重视工程建后管护。该市农田水利工程实行分级负责制,即渠道及附属建筑物、泵站由水利会或灌区管委会等渠系用水者协会负责日常工作;支渠所属斗渠成立用水小组,由用水户选举1名组长,负责本斗渠及附属建筑物的日常灌溉管理和维护。同时,江山市保证灌区上下游均衡受益,建立“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多方监督”的监督制约机制。
  金华市金东区在区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强农发办、国土、农业等部门之间相关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的整合,强化部门合作。该区2009年实施的建设项目总投资1972万元。
  龙游县规范资金分配与使用,所有资金均进入专设的项目法人账户,专款专用,建立各项工程明细账。地方配套资金要求足额到位,由配套项目专户统一管理。会计由县财政结算中心派驻,严格按合同要求进行各款项的支付。
  嘉善县在运行管理中,注重落实长效机制。该县于2007年就专门出台了《关于组建灌区(圩区)管理协会的实施办法》,鼓励各镇、村组建协会,受益户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归属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所有;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实行以灌区管理协会为主的管理模式。
  建德市加大投入,完善资金筹措与管理。市财政局单独设立资金专户,负责归结水利建设基金收入。2009年该市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投资2140.4万元。近3年,其财政投入力度还将逐年加大,预计2009-2011年,该市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规划总投资将达9093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