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粮大户佐子根的信心里,我们可以看出湖州市南浔区粮食生产的大好前景;从陈邑村的变迁中,我们可以发现南浔区高效生态农业的魅力所在;从旧馆镇土地服务中心的繁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南浔区政府服务“三农”、发展现代农业的力度之大。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本报记者来到湖州市南浔区,感受了当地钱粮并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春光。
建在浙北沃野上的大粮仓
最近,佐子根很忙:800多亩小麦正值春季管理的关键时节,田间管理不容疏忽;粮食加工厂里整日机声隆隆,很多稻谷等着加工出售;春耕备耕已经开始,合作社的农机都该好好检修一遍,到时候还要它们大显身手……
佐子根是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港湖村的种粮大户。1999年,他承包了30亩水田开始从事粮食生产。那时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十年后,他的种粮面积居然会增加到1200多亩,还成了湖州南浔禹丰粮油机械化生产合作社的社长。“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种粮同样有利可图。”佐子根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们合作社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机动植保喷雾机、收割机和烘干机等几十台农业机械,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生产的全程机械化,2009年统防统治服务面积为4000亩左右。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的稻米加工厂,辐射带动了周边3万多亩水田的粮食生产。“去年每亩粮田的利润在250元左右,农机服务和稻米加工厂的效益也很不错。今年我们将扩大规模,添置新机器,争取合作社的农机服务面积超过6000亩。”谈到今年的计划,佐子根充满信心,“只要政策不变、粮价稳定,我们种粮的效益不会差。”
佐子根的话道出了众多南浔粮农的心声。记者从南浔区农林发展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区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扎实做好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植保专业化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建设等惠民实事,使粮食生产连续几年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48.9万亩,实现总产23.6万吨,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38.5万亩、19.6万吨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全区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8.5%以上,推广水稻机插10017亩,测土配方施肥36万亩,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23万亩。油菜种植面积9.36万亩,总产量达1.58万吨,面积和产量都比上年有所增长。南浔区已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称号。
南浔人这样从农业里淘金
南浔区菱湖镇陈邑村是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村,该村养殖的加州鲈鱼不仅在江浙沪一带极为畅销,还远销北京、天津等地。2009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为12100元,其中11000元来自渔业收入。“是标准鱼塘改造工程,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陈邑加州鲈鱼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占方告诉记者,2003年开始,村里以每亩1500元左右的价格,流转村民的鱼塘,分批进行标准鱼塘改造。改造完成后,再以每亩1800-2200元的价格承包给养殖户,由于改造好的标准鱼塘水更深、路更平、环境更好,养殖效益大增。“标准鱼塘改造让农民、村里和养殖户都增加了收入。”技术员沈备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1500元的租金远高于其他村,这让不养鱼的农民收入大增;每亩300-700元的租金差价,让村集体收入有了固定收入来源;由于设施齐全、养殖条件好,承包标准鱼塘的养殖户每亩净收益在8000元左右,远高于以前每亩4000元左右的水平。目前,该村已改造了4025亩标准鱼塘,由160位养殖户承包。现在每天都有10多吨加州鲈鱼运往市场。
一个标准鱼塘改造项目,使农民、村集体和养殖户三方得利,也让陈邑村驶上了致富的快车道。据介绍,截至2009年底,南浔区已建成标准鱼塘5.3万亩,其中老鱼塘改造面积2.69万亩,鲈鱼、鳜鱼、黄颡鱼等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12.5万亩。2009年实现渔业产值8.37亿元,同比增长2.6%。
这是南浔人从农业里淘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浔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形成了畜禽、水产、蚕桑、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6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2009年全区蔬菜复种面积8.6万亩,果园面积3150亩,瓜果蔬菜年产值2.94亿元;饲养生猪63.48万头、兔类99.6万只、家禽2495.28万羽、湖羊24.1万头,实现产值10.57亿元;全年饲养蚕种13.2万张,产值1.29亿元。与此同时,该区还继续挖掘休闲农业资源变资本的巨大潜力,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该区的徐缘渔庄二期工程已建成,总投资达7250万元。
据统计,2009年该区农业总产值达30.97亿元,同比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836元,同比增长9.2%。
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近日,湖州南浔旧馆上塘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在和旧馆镇祝良村频繁联系,商讨承包该村250亩水田的有关细节。合作社社长沈建明表示,合作社组建不久,急需流转土地,但是由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哪里有连片土地可以流转,是旧馆镇土地流转中心帮他们找到了祝良村。沈建明说,一旦谈妥租金,他们便会在土地流转中心的指导下,和村民签订流转协议。
单武康是旧馆镇土地流转中心的负责人。他说自己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牵线搭桥,希望流转出土地的农户或村会到他这里备案,希望流转土地搞种养的也会通过他找土地。该中心已帮8424亩土地找到了“婆家”。据了解,该区所有乡镇均已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制定政策鼓励流转、建立平台助推流转、依托龙头带动流转、完善机制规范流转等措施,目前,该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8.3万亩,占全部农户承包耕地和渔塘总面积的41.89%。
除了促进土地流转,南浔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还有很多。
一是主体培育促转化增值。实施区级以上重点农业项目领导联系、技术干部跟踪服务制度。2009年该区落实了29名区、镇领导和35名技术干部到35家企业、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8个现代农业园区进行指导,以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目前该区已有产值1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全区经工商登记的合作社达111家;市级以上园区达到12个,面积7695亩,辐射面积42.4万亩,带动农户17.23万户。
二是接轨上海促多元投资。近年来,南浔区通过资源推介、项目对接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投资农业。2009年该区共有2393.8万美元外资和3.55亿元内资投向农业领域。该区还把接轨上海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2009年农产品供沪成交金额达12.2亿元。2009年底,还成功举办了南浔现代农业接轨上海推介会,共签约项目80个,协议内资1.45亿元,协议外资7200万美元,农产品供沪合同金额达15亿元。
三是综合管理促农业平安。近年来,该区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三品”认证、农村经营管理等工作,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安全有序。2009年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63家,检查各种农资产品900余种,检查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次,完成小农资店规范化建设392家。完成了156个村的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审计金额11.84亿元,并完成了11个村的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已全面启动,大面积的土地流转正在进行,温氏畜牧肉鸡加工等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浔区现代农业建设高歌猛进。“今年,我们的农业增加值要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增长8%。”展望未来,南浔区农林发展局局长潘金宝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