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农机局领导手里领到了新购买的农机,余姚市芝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芝飚掩饰不住喜悦之情。今年,张芝飚所在的农机合作社又新购了4台水稻插秧机、1台水稻收割机和1台烘干机,加上农机局赠送的植保机械,装备实力大大增强。
如今的芝飚农机合作社已从两年前的7个社员发展到30个,拥有5台收割机、9台插秧机、5台拖拉机及其他配套机具,年收益超过百万元,社员人均收入4万—5万元。在余姚,几乎每个乡镇都拥有一家这样的农机合作社,该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28家,他们已成为粮食生产的排头兵。
服务方式新颖
2005年,我省率先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法身份,这极大地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看准了时机的余姚市马渚镇农机站长施槐奎在当年就牵头成立了金马农机合作社,金马农机合作社以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服务为主,同时开展跨区作业,发展十分迅速。2007年该合作社被评为宁波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服务方式上的创新,正是金马农机合作社能够迅速发展的“法宝”。针对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金马农机合作社在水稻生产上为农民提供套餐式服务。在听取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合作社确定了全程化服务、快餐式服务、托管式服务等三种“服务套餐”。这种服务方式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给了农户自主选择的权利,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
仅2009年,该合作社就为农户提供“五统一”服务1.4万亩,为农民节约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成本600万元以上,合作社经营性收入29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服务方式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该市农机化水平提高。余姚市农机部门也审时度势,不遗余力地支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农机购置补贴向合作社倾斜,在省市两级购机补贴累计达70%的基础上,为了激励合作社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凡农机合作社机插秧面积超过500亩的,再返还10%的购机款。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余姚农机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增收渠道多样
芝飚农机合作社规模不及“金马”大,理事长张芝飚告诉笔者,每年年初,合作社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土地流转费、购机费和农资购买费,资金相对比较紧张。
不过,张芝飚他们也有自己的妙招。他告诉笔者,他们先为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等一季的水稻收割完了,他们再把土地转租过来,再种一季麦子,来年合作社免费为农户机插秧,抵掉土地转租的费用,这样就减轻了资金的压力。土地产出率提高了,合作社和农民也就能双赢了。
另外,传统的跨区作业模式,余姚市的农机合作社也没有放弃,每年6-9月,这些农机合作社还会外出到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开展跨区作业,仅此一项,一台收割机一年也能有2万元的收益。“机制活是我们余姚农机合作社的特点。”该市农机局局长李兰珍告诉笔者,该市的28家农机合作社和38个农机服务队在服务方式上灵活多变,增收渠道多样。据统计,2009年余姚市农机合作社资产总额超过了5000万元,社员750人,拥有农业机械855台(套),作业服务面积超过了76万亩,作业收入超过了3100万元。
建设库房打好基础
“我们已经建起来了500多平方米的库房了,但是今年买了新机器后,还需要再建200平方米的库房。”张芝飚告诉笔者,他建设库房,已享受到市财政给予的6万元补助。
农机停放难是不少地方农机合作社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与这些地方不同,余姚市在发展农机合作社的过程中,边发展、边完善、边规范。所以,如今的余姚农机合作社几乎都有完备的场库棚。
从2008年起,余姚通过实施农机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大力规范农机合作社。由财政出资补贴农机合作社的库房建设,按建筑工程额的30%补贴,一个工程项目补贴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最低不少于3万元。在项目的带动下,余姚市农机合作社大力兴建场库棚,让价值不菲的农业机械都能迁入遮风避雨的“新居”,为农机合作社安全、规范和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