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农机化

滴灌技术创造种植奇迹

2个人轻松管理150亩果蔬基地

  近期,位于平湖市新埭镇翠贞村的平湖明峰农业产业园130亩大棚芦笋和15万平方尺蘑菇陆续采摘上市。日前,笔者在基地采访时发现,偌大的种植园除了几名帮工在采摘蘑菇和芦笋外,很少再看见忙碌的身影。
  走进园区的每个芦笋大棚,一根根水管整齐地穿行在薄膜底下,每畦芦笋地都铺设一根水管。长出的芦笋不但煞是嫩绿,而且粗壮光亮。“这么大的基地,就2个人,能管理得过来吗?”笔者问道。“这就是膜下滴灌技术的威力了。”园区主人盛聪观笑着解释说:“其实膜下滴灌技术就是水肥一体化作业。我们把芦笋大棚分成块状进行管理,每个大棚安一个水阀,标出号码数,每天管理人员看见哪个大棚缺水就开哪个棚的水阀进行浇灌。若到施肥时间,就把所要施的肥料放到水池进行溶解,再经过滤,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棚地里。”正在这时,有管理人员过来打开水阀,只见水慢慢地从水管里渗透出来,开始滋润芦笋,看起来像是在给芦笋“打点滴”。
  据了解,平湖明峰种植园是2008年初兴建的集蘑菇生产和芦笋种植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园区占地150亩,先后投资近200万元,建成了15万平方尺的蘑菇棚和130亩的大棚芦笋。园区按照“水稻—蘑菇—芦笋”循环模式开发建设,特别是种植的大棚芦笋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园区以往由于采用传统人工施肥和浇水满灌技术,造成用工成本高、生长环境高湿,继而引起芦笋茎枯病高发,使芦笋产量、品质下降。去年,在新埭镇农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园区投入资金11.4万元,为130亩大棚芦笋全部安装了滴灌,通过滴灌技术的应用,较好解决了这一生产难题。“膜下滴灌技术的运用,直接将肥水输入到了芦笋根部,不但浇灌均匀,而且减少了用水量,再也不用人工施肥。”盛聪观说,“薄膜可以保温保水,还可以抑制杂草,利于芦笋的生长。由于浇灌均匀,长出的芦笋粗细相当,好像一个模子定制出来的一样,卖相很好。”
  膜下滴灌技术不但省劳力,还可以增产增收。去年,明峰农业产业园130亩大棚芦笋亩产量达到了825公斤,亩产值5600元,这一产量与产值相当高了。同时,滴灌技术的应用,还为基地平均每年每亩节约浇水、施肥用工成本300多元。
  在该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去年以来,新埭镇已投入资金60多万元,推广滴灌技术面积715.8亩,有效减轻了芦笋病害发生,提高了芦笋的品质和产量,而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成本。
(谢付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