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君南陈益
虎年春茶开市早
正月初一,节日礼花绽放,新昌“中国茶市”内般若谷店的老板俞忠善早早开门营业。这还不算最早的,“江南茶厂门市部”的陈国贤腊月二十七就开始收购春茶,整个春节全“泡”在了浓浓的新茶香里。
“年前雨水充足,气温温和,今年大佛龙井上市提前了一周。因为香气、滋味等都好于去年,茶叶供不应求,目前已卖出了2000多公斤”俞忠善边接待顾客边告诉笔者。据市场工作人员介绍,元宵节后,“茶市”日交易春茶已接近1万公斤,每 公 斤 价 格 在700-900元之间。火红的茶叶产销形势,使得茶市350多家经营户提前结束休假,清静一时的“中国茶市”又沸腾了起来。
“龙头”高昂辐射广
新昌茶产业的发展,除了正确的产业定位、适宜的自然条件外,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杆杠调节作用,无疑是较为关键的举措之一。
1995年,该县兴建了浙东名茶市场。但历经12年后,市场的规模、设施以及周边的环境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于是,建设更大更新的“中国茶市”的计划于2007年提上议事日程。市场总经理陈霞告诉笔者,新昌“中国茶市”就是在原浙东名茶市场的基础上提升而建的,茶市目前有商铺433间、交易摊位152个,是我省最大的茶叶专业市场。2009年“中国茶市”交易量达9066吨,交易额12.06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21.6%和47.07%。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产业集聚的市场基础和硬件优越的交易环境,使市场的集散辐射功能日渐显现,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以及省内磐安、嵊州等县(市、区)的350多个茶商入驻“中国茶市”,连接着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多个销地茶叶市场。
产业集聚信息灵
“中国茶市”的建立,也为茶农提供了茶产业的最新信息。新昌双彩乡的俞正友是个老茶人,种茶、制茶、卖茶,已经有20多年了。他去年仅茶叶一项的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说起经验,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就是逛茶市,在与茶商接洽的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市场上听到有哪种新型茶机,炒出的茶叶质量好,我肯定是第一时间赶去买来。”短短5年间,俞师傅家里的茶机就更新换代了3次。由于市面灵,俞师傅炒制的茶叶很符合市场的“口味”,价格自然也高出许多。
像俞师傅一样,18万新昌茶农的生活也因“中国茶市”而发生着改变。组建合作社,发展连片的良种茶园基地、实施绿色无公害管理、建设标准化名茶加工厂、统一包装销售等等,使“大佛龙井”的茶叶品质持续向好,价格也水涨船高。据统计,该县农民茶叶的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15%,回山、双彩等重点乡镇则占到了30%以上。有的茶农干脆从传统的茶叶生产中走出来,走南闯北当起了专业的茶叶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