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森林中的鄞州,不是梦

本报记者专访“森林浙江”建设系列之一

  鄞州,大器天成,这方极富包容之质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五龙潭的瑰丽壮观、东钱源的清秀隽永、阿育王寺的古朴神秘,更诞生了雅戈尔、杉杉、奥克斯等闻名世界的品牌,凝重厚实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让鄞州这个中国最大的名牌服装生产基地魅力更加深邃。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鄞州和着春天的旋律奋力前行。他们要建一条顺时代之势、顺资源之势、顺区位之势、顺民意之势的“康庄大道”,把自己的家园打造成森林之城、绿色之城,就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3月10日,在全国第32个全民植树节前夕,“森林鄞州”建设号角正式吹响。
鄞州种“绿”的精妙之处
  鄞州区每年的民生实事都由百姓决定,今年名列该区10件实事之首的就是启动建设“森林鄞州”,绿色比教育、医疗、就业等更得到鄞州人民的关注,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事,鄞州人民为什么这么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
  听说我们要去采访“森林鄞州”建设,有朋友笑侃:“鄞州企业这么多,不是厂就是房,会有多少树啊。”乍一听像是这么回事,我们的心也有点忐忑起来。
  从高速下来,一进入鄞州,便赶紧四处找“绿”。
  这一找,才发现,鄞州不仅有“绿”,“绿”还不少。鄞州大道、鄞县大道是两条贯通鄞州市区的中心路,路两旁10米宽处,种的是广玉兰、香樟、麦冬、柳树;路中间,鄞州人大方地留出了6米多宽的景观带,修剪成圆形的紫色植物叫紫薇,环围着它的圆环型绿色植物是常青灌木,中间穿插着的是松树、榉树、桂花。春风吹过,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一路过去,又发现了精妙之处。浙江万里学院、宁波理工学院等七所高校所在的鄞州高教园区,竟是片名副其实的城市森林。1100亩的园区没有一道围墙,外围只由一条宽30米的校园环路及路两侧各30米宽的绿化带围成,校际之间则靠水系和绿化相隔,各校园就以建筑风格和颜色相区别。
  绿色成为校园与外界的分界带,又让其与社会融为一体。如此匠心独具,也只有心灵手巧的鄞州人想得到、做得成。面对这样的杰作,我们仿佛已感受到,为把绿色引入城市,在有心与无意之间,鄞州人是怎样的殚精竭虑。
  但朋友的话音犹在,一到鄞州区农林局,我们便缠上了局长朱良华,想从他嘴里探个究竟,刚才看到的“绿”都是公益事业,政府埋的单,要是用自己的钱,鄞州人愿意吗?
  朱局长也不答话,笑着说,走,带你们去些地方。于是上车,出发。
  几分钟后,来到一片绿树繁花、水青草翠之处,要不是宁波三生日用品公司副总经理施光辉作了介绍,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法把企业厂房和这个花团锦簇的公园联系起来。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不少企业赚了钱,就藏金买玉,但鄞州人却全世界买树。三生公司厂区内,300年的香樟造型独特、千年的红花檵木要两人合抱、草坪四季绿油……施光辉告诉我们,春节他们公司还在日本买了总价值达3200万元的各类古树,现在正在运送途中。
  鄞州企业现在关注的已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还重视对社会的回报,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如果企业只顾着赚钱,不种树不建绿,外国老板都不愿来鄞州做生意呢。”朱良华说。
  接着来到的湾底村,景象更让我们大吃一惊,“路在树中,田在花中,抬头见绿,移步换景。”这哪还是村庄,分明是梦境中的世外桃源啊!
  刚从区绿化办退休,现在“森林鄞州”建设办发挥余热的王金娣工程师,一边帮我们选景拍照,一边介绍说,湾底村是个工业村,却把赚的钱都投到了农业上,目前村里的绿化面积已达到全村总面积的80%。村里的林业组培基地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依托这一优势发展起来的牡丹园、盆景园、科普长廊、组培楼、观光大棚等,都成了宁波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湾底村还由此发展成了旅游村,有了个在宁波家喻户晓的名字——天宫庄园。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有了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感,鄞州人才会把绿色看得如此之重,也才有了这样的目标:一定要把树种在有人居住的地方,要把城市建在森林里,在森林中找鄞州。
5年后的绿色畅想
  5年后,鄞州区将新增绿地3万亩,城区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生态公益林达到5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镇建成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
  3月4日召开的鄞州区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一个5年目标:通过大力实施“5+2”森林行动计划,即加快建设十大绿色通道、十大绿色水岸、十大城区绿地、十大生态绿圈、十大森林城镇和200个森林村庄,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高标准创建成为省级森林城区。
  按“森林鄞州”的建设规划,5年后鄞州新增的森林,每年能多吸收10万吨以上二氧化碳,并排放出7.3万吨的氧气。这意味着炎炎夏日,鄞州的室外温度至少能降低3℃以上。
  被清丽的鄞江水滋润的鄞州人虽然外表优雅脱俗,但内心却依然大气磅礴,就算是种树,他们也要种得豪情万丈。
  打开“森林鄞州”建设规划,鄞州人要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见缝插绿、拆违还绿、立体布绿……不大的城区,他们已建起了400多亩的鄞州公园,即将建设的占地近千亩的中央公园,将成为宁波最大的湿地公园。
  对“绿”的渴望,让鄞州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片绿,还有对品味生活的美好畅想。
  香樟、银杏、黄山栾树、深山含笑、紫薇、木槿、金丝垂柳、盘榆、乌桕、雪松、玉兰、樱花、意杨……百余种珍贵树种,在鄞州人的巧手摆布下,就要变成缠绵的诗、亮丽的画,走在这样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里,人们的心里怎会不喜悦、不欢畅。
  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寿永年对鄞州人的爱绿、痴绿深有感触,在鄞州这样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土地比金子还贵,但为了建造森林,鄞州人大方地拿出了一块块土地。
  古林镇是鄞州首个“森林城镇”,全镇大大小小已有78个公园,最大的镇公园占地80亩,而且就在镇中心的黄金地段。
  从镇林业站站长沈功金口中得知,这公园所在地块本来是要建商品房出售的,但镇领导反复商量后,最后还是决定舍小钱换大利。如今,这里已是全镇人民的乐园,每天有2000多人在公园跳舞、健身。
  心旷神怡之时,鄞州人的幸福指数快速攀升。古林镇蜃蛟村有个占地6亩的蛟龙公园,面积不大,设计却精巧之极,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红花一应俱全。但让村支书周书方最得意的,不是这小小公园已吸引了200多家单位前来参观学习,而是公园建成当年,村领导班子竟以满票通过了换届选举。“让当代人‘开门见绿’,更要为孙子后代造福。”朱良华介绍,“森林鄞州”要在5年里建起1万亩的珍贵树种,红豆杉、金松、楠木、银杏……这些树生长周期长、材质好、经济价值高,二三十年后就能成材,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他们愿意这样“烧钱”
  今后5年,鄞州区财政每年都将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对镇村景观林带、公园建设和珍贵树种造林、村庄植树给予资金补助,加上镇村配套、企业投入等,鄞州每年有3亿多元的“真金白银”用于建“森林”。
  种树,和建网站一样,都是“烧钱”的事。一棵杆径7厘米的广玉兰要100元,一棵杆径8厘米的紫薇要700元,而一棵杆径18厘米的香樟要1500元。一条100米的路,按4米间距算,就需要25棵树。
  但这钱,鄞州人愿意花。该区古林镇去年投入560万元用于植树造林,加上区财政扶持的300多万元,以及村里和企业的出资,总金额达到1500万元。今年要建“森林鄞州”,古林镇早就规划好了,仅镇财政就将绿化资金增加到800万元,这相当于该镇全年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水家村近4年已投入绿化资金200多万元,建成公共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村民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6.4平方米;宁波嘉乐服饰有限公司每年出资10万元,委托园林公司种树护林;在蜃蛟村,我们隔几步就会在树边、花坛里看到一个认养牌,村民每年自愿拿出几百、几千元,为村里的绿化进行养护。
  绿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这就是鄞州人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
  该区专门出台“森林鄞州”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13条规定对补助、奖励等资金拨付等都作了详尽规定,要求平原绿化补助资金分两次拨付,山地营造林在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拨付,未达到要求者要扣除相应比例的项目资金。
  树要栽活,更要栽好。“森林鄞州”建设提出了市场化的管护模式,要在养护领域技术性高、专业性强的关键环节,通过招标引进多元市场主体,并以外包等方式实行日常管护。
  目前,“森林鄞州”建设已被纳入了当地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鄞州区委、区政府要求各乡镇(街道)都要成立“森林鄞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明确专人负责,在引导激励中扩大建设成效。
  建设自己的绿色家园,这是鄞州人的大事,也是鄞州人的喜事。“有一天,我们要让每一个来鄞州的人,看到这里的绿化,都会觉得分外惊喜。”朱良华说。
  所有的鄞州人都在憧憬着那天的到来!
(本报记者 金茹 程益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