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小平)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是我省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旋律,也是畜牧业必须直面应对的重大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抓好“六个化”,加快建设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高效生态,养殖、加工、流通、服务各业协调发展,具有浙江特点的现代畜牧业。在3月10日召开的全省畜牧兽医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畜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张火法出席会议。
历经考验 成绩斐然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先后经历了应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冲击等重大考验,面临了资源环境约束、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全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创业创新,畜牧兽医事业在困境中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路。
——畜产品自给能力明显提升。2009年,我省生猪饲养量3577万头,猪肉自给率接近80%;肉、蛋产量分别为194.9万吨、61.4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49.5%和37.8%;畜牧业产值达到404亿元,跃居全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首位。
——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我省在全国率先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规模养殖和生态小区建设。2009年,全省生猪、奶牛、家禽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80%、95%和96%,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比全国高出30个百分点。
——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全面构筑,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健全。全省2.7万个畜禽养殖场建立了科学防控长效机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畜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十一五”以来,各级财政投入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到4.2亿元,在73个县(市、区)的383个乡镇兽医站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猪、奶牛、蛋禽生产扶持政策体系和动物防疫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
——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体系初步构建,全省70%以上的县级畜牧兽医机构实现升格,81个辖乡镇的县核定乡镇畜牧兽医编制2308人,机构性质由自收自支为主转变为95%纳入公益类管理。全省村级防疫员达1.1万人左右,上下贯通的动物防疫队伍网络初步形成。
更可喜的是,通过这些年努力,我省畜牧业已出现了市场有潜力、政策有保障、投入有优势、拓展有空间、发展有基础的格局,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直面挑战 走向“六化”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市场风险在加大,主体素质仍然偏低,用地限制、环境约束等外部瓶颈增多。
对此,孙景淼认为,这些都是我省畜牧业发展中的暂时困难,只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巩固好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牧兽医事业机遇大于挑战。
他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发展要以保供增收、维护安全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保障,大力推进传统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型,大力推进传统粗放养殖向生态健康养殖转型,大力推进单一主体生产模式向合作化新型产业体系转型,全面提升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主要畜产品自给率在80%以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具体就是要抓好布局区域化、养殖专业化、资源循环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防疫科学化等“六个化”,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新跨越。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在会上讲话。陈小平 摄
相关链接:
布局区域化
坚持以区域布局优化来挖掘发展潜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供给能力。
一要立足保障自给优化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杭、嘉、湖等平原主产区,立足“控量、提质”,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散养农户集中兴办生态小区和规模场;金、衢、绍等浙中地区,立足“拓展、提升”,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拓展发展空间,提升饲养水平,巩固主产区地位;甬、温、台、丽、舟等浙东南地区,立足“增量、保供”,加快建设生态规模养殖场,积极发展山区海岛生态畜牧业。
二要立足城乡统筹优化布局。注重畜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科学规划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生产区,保障主要畜产品80%以上自给率。
三要立足资源条件优化布局。深入分析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种质资源等要素,合理布局生猪、家禽、禽蛋、蜂业、奶业以及饲料、兽药等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带,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养殖专业化
坚持以专业化养殖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一要提升规模养殖水平。引导通过组建合作社、联建畜牧小区、合股兴建规模猪场等形式,逐步减少小规模散养比重。
二要提升良种供给能力。加强地方优良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进一步推进畜禽良种场建设,培育壮大畜禽种业龙头企业,提高良种供给能力。
三要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加大新机械、新设备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四要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大力推行全进全出分段式饲养、相对封闭式饲养等先进饲养方式,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
资源循环化
坚持以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来破解发展瓶颈,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要立足点上小循环,大力推广干湿分离、沼气处理、生物发酵等方式,促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立足片上中循环,重点在现代农业综合区中配套建设生态畜禽养殖场,促进畜禽排泄物在园区内消化、利用;立足面上大循环,结合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科学合理布局畜牧业和种植业,实现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
同时,在畜禽养殖密集区域,继续鼓励推进粪便集中收集处理中心建设,配套有机肥加工厂和管网灌溉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经营产业化
坚持以产业化经营来推进新型产业体系构建,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一要培育提升经营主体。引导养殖大户举办合作社,鼓励同类合作社通过整合、重组组建联合社或联合会,提高为社员服务能力。加大畜牧业龙头企业培育,进一步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畜牧业,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生力军。
二要健全利益合作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要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按照种苗繁育、饲料生产、规模养殖、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一体化的思路,引导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企业和规模养殖场户、畜禽专业合作社等强强合作,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产品优质化
坚持以产品优质化来保障畜禽产品消费安全,提高畜牧产业竞争力。
一要强化主体自律。把强化主体责任放到突出位置,督促养殖场户规范防疫和用药,规范病死畜禽处置,消除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要强化源头监管。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法严格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准入门槛,规范审批许可。加强部门配合,注重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严厉打击使用、添加违禁药物的不法行为。
三要强化质量溯源。加快推进动物免疫、畜牧生产、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动物检疫监督、饲料兽药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完善的信息化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防疫科学化
坚持以科学化防控来规避产业波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一要落实责任。既要强化政府和部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责任,又要强化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二要摸清底细。进一步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切实加强畜禽养殖场疫情动态监测。三要科学防疫。积极推行畜禽健康养殖方式,落实强制免疫措施,同时要落实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经常性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四要加强监管。重点把好流通监管和屠宰检疫关,加强调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流通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