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虾兵蟹将”闹革命突出重围天地宽

——从“绿源”的变迁看浙江水产养殖转型升级之路

  浙江海洋与渔业转型升级之一
本报记者 袁 卫通讯员 谢雷宁 卢 艳
  浙江水产养殖面积不大,约为460万亩,产量也仅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然而2009年省海洋与渔业局最新统计显示,全省水产养殖业产值已占到捕养总产值的57%,共接纳从业人员40万人,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
  是什么原因,让浙江水产养殖业在有限的养殖面积上,迸发出如此强劲的助农增收之力?近日,记者来到绍兴县绿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试图从该公司的发展变迁之路中找出答案。
提升品质——
  亩均产值3万元
  今年46岁的绍兴县绿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国才,大家都喜欢尊称他为“老甲鱼”、“鳖司令”,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20来年的养殖经验,更因为他把一家濒临倒闭的甲鱼场,发展成为拥有中华鳖、中华草龟、观赏鱼、南美白对虾等六大种类、年产值超亿元的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从1997年创办的绍兴县绿神甲鱼场,到2000年组建的绍兴绿神特种水产品有限公司,以及2004年改制后成立绍兴县绿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丁国才参与了其中的全部变革。“当时养鳖业很不景气。”丁国才回忆说,2003年前后,由于温室养殖的快速发展,低质量的温室甲鱼产量急剧上升,导致甲鱼价格跌至每公斤15元的冰点。不少养鳖场或倒闭、或转产,甲鱼养殖行业被迫进入调整阶段。
  是果断的改革和持续的创新,让丁国才和他的“绿源”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反而走出了一条高效的健康、生态养殖道路。
  为改变中华鳖种质严重退化、抗病性和免疫力降低、生长缓慢、产量不高的状况,“绿源”引进了中华鳖日本品系进行养殖。相比于其它品系的中华鳖,日本品系具有营养更丰富、口感更鲜美、生命力和抗病能力强等特点。至2008年,该公司已经形成年产中华鳖日本品系商品鳖100万只、优质种苗400万只的生产规模,实现了主导产品的优化升级,公司也成为全国主要的中华鳖日本品系苗种生产企业之一。
  有了新品种,就要有新技术。“绿源”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经营、管理队伍,还成立绍兴市区域科创中心和浙江省绿神龟鳖产业农业科研中心,和浙江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先后开展了中华草龟、小鳄龟等品种的工厂化养殖试验,并涉足观赏鱼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丁国才介绍说,2009年,“绿源”的4000亩养殖面积创造了1.2亿元产值,相当于每亩产出3万元。目前除了销售本地市场外,“绿源”每天
  都有大量甲鱼漂洋过海,以每公斤80元
  以上的价格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
  等地。“绿源”的转型升级之路,是我省淡水养殖业依靠提升品质,实现华丽转身的一个缩影。
  浙江土地资源紧缺,鱼塘承包租赁费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名特优新产品,就成了养殖户的首选。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已初步形成了龟鳖类、虾类、蟹类、珍珠等四大优势主导产品,其中,龟鳖、珍珠、青蟹、梭子蟹等品种的养殖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
  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全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养殖产品质量与品质的同步提高,通过渔业科技入户、推广优质种苗、建立责任渔技员制度、加强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等途径,大力推进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目前,全省水产养殖标准化实施率达到35%;建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养殖基地面积200多万亩,占全省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3%以上;已认定无公害产地1044家、认证无公害产品1338个。
虾鳖混养——
  “省”下土地2000亩
“绿源”的创新并不仅限于品种和技术,他们还在养殖模式上动足了脑筋。“我们公司现有4000亩水产养殖面积,但是却养殖了需要6000亩水面才能容纳的甲鱼、对虾和观赏鱼。”丁国才介绍说,是虾鳖混养新模式,为“绿源”省下了2000亩土地。
  受市场影响,2004年,“绿源”生产的南美白对虾苗严重过剩,当时,丁国才抱着“给甲鱼当饲料”的想法,把对虾扔进了甲鱼塘里。没想到,数月后他惊喜地发现,除了死亡和患病的对虾被甲鱼吃掉外,剩下的对虾生长良好,发病率大大降低,成活率和商品性也大大改善。
  这一发现让丁国才如获至宝,2006年,“绿源”在鱼塘内开始了大规模的虾鳖混养。技术人员介绍说,中华鳖主要生活在池塘底层,南美白对虾则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虾鳖混养充分利用了池塘的垂直空间,有效降低了单一品种的养殖密度,并提高了饲料利用率。由于中华鳖的池底活动有利于底泥中有害物质的释放和挥发,有效清除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源,因此虾鳖混养十分有利于中华鳖和南美白对虾的生长。丁国才介绍说,采用虾鳖混养模式的鱼塘每亩利润最高达到8574元,“相当于用一半的土地,创造了双倍的利润。”“绿源”的成功实践,为我省水产养殖业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之后,鱼、虾、蟹混养,稻田养殖特种水产品,热带虾与青虾轮养等水产养殖新模式在我省广泛兴起和推广运用,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力拓展了浙江水产业的发展空间。
  在推广新型养殖模式的同时,2006年起,我省还组织实施了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省政府每年安排3750万元专项资金,用5年时间建设改造100万亩生态型标准鱼塘。目前,全省已完成88万亩标准鱼塘建设改造,占现有养殖塘总面积的75%。改造后的标准鱼塘,平均每亩新增产值在1000元以上。百万亩标准鱼塘建设不仅显著改善了养殖渔区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养殖产品的品质、直接增加了渔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壮大了渔村集体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示范带动——
  数千养殖户的领军人
  丁国才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绍兴县神洲水产合作社的负责人,另一个是绍兴市水产行业协会的会长。就是这两个身份,让养殖户们称他为“老甲鱼”时,显得分外亲切。“只有行业的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兴盛,大家的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都上去了,才会有良性竞争,才能促进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有了这样的想法,丁国才对其他养殖户的传帮带可谓不遗余力。
  2005年,丁国才积极联合周边养殖户,成立了拥有220户社员的绍兴县神洲水产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合作社内实行“苗种优惠供应、饲料定向购买、技术专家辅导、产品帮助推销”四项措施,带动了本地及萧山、上虞、余姚、慈溪等地养殖户1255户,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2.56万亩.“绿源”公司还投资450万元在海南岛建设了南美白对虾苗种繁育基地,在绍兴县海涂九七丘建设了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基地,将优质的苗种以优惠价格向养殖户推广。2009年该公司共推广优质虾苗4亿尾,推广养殖面积7000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养殖户求购优质苗种难的问题。同时,“绿源”每年还要向养殖户提供150多万只中华鳖日本品系幼鳖,带动农户2000多户,带动虾鳖混合养殖面积近3万亩。
  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工作。目前,浙江已有省级水产行业协会3家,市、县级水产行业协会25家,渔业专业合作社680家,注册资金1.45亿元,参加社员2.82万人,养殖面积近百万亩,注册商标592个,创立品牌428个。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水产养殖业的规模经营,提升了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水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