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俞骆波 俞善贤
自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诞生以来,全世界的气象人围绕服务人类安全和福祉的目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60年来,浙江气象人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开创了历史上建设规模宏大、效益显著、成果突出的气象事业新时期。
从“千位数”到“零死亡”: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日益坚固
半个世纪前,气象预报从“人工气象哨、耳机手抄报、主观作预报”起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工智能、人机对话的专家系统引入灾害性天气预报之中;上世纪90年代,全省各地市气象台先后建成实时预报业务系统。随着数值预报产品的适用技术和网格化预报技术等的研制开发,气象预报准确率大大提升。目前,小流域暴雨监测预警精细到10公里范围,城市天气有效预报可延长到7天,台风24小时和48小时路径综合预报误差进一步缩小。
气象决策服务逐步由常规预报向预警预测、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评估、决策建议及应急管理转变。近年来,我省推进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台风灾害风险区划,为工程设施建设和决策部门抗灾避灾提供依据。同时,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雷电灾害应急管理办法》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每当气象灾害发生前,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出防灾减灾和群众避险建议,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今,面对强台风的袭击,死亡人数从过去的千位数、百位数下降到近年的十位数、个位数。2007年超强台风“罗莎”正面袭击我省,创造了人员“零死亡”的防台奇迹。我省气象部门的社会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职能和地位逐步得到了认可和确立。
从“摸石过河”到“千里眼”:气象监测编织“天罗地网”
解放初期,1个气象所、10个测候所和3个气象站,构成了我省气象工作的全部阵营。上世纪80年代前期,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兴起,1987年我省建成了省、市、县三级高频辅助通信网;1988年和1989年完成省级预报实时业务系统;1997年建成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9210工程);2003年建成了省、市、县三级远程视频天气实时会商系统。截至去年,我省已构建了气象综合立体监测网基本框架,包括6部多普勒天气雷达、12个新一代气象卫星接收系统、3个探空站、70个地面监测站和1515个自动气象站等,并逐步建立起雷电定位监测网和移动应急观测系统,自动气象站间距由60公里加密到10公里,资料采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气象要素的遥测、遥感自动化观测,基本形成了较高分辨率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
从“大众餐”到“特色菜”:气象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民生服务大众,气象服务深入到100多个行业,服务产品达646种。如加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建设,为城乡规划和重点工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风能资源详查与评价;加强蓝藻等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在德清创建全国首个新农村建设气象示范县;启动建设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此同时,省气象部门还按照省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着力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全面开展48小时的乡镇天气预报和关键农时季节、重大农事活动的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服务;连续多年推出气象为农服务十件实事,建立了农业大户联系卡制度,去年为16类12739个大户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建立了农林渔业与气象防灾减灾联合会商制度;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房保险、标准化渔港建设。此外,围绕民生需求,推出了蓝天指数、负氧离子指数等气象指数预报68项。气象预报正以更加亲切的笑脸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34个电视频道、109个气象服务网站、42个报纸专栏、1337个电子显示屏发布各类气象信息。每天为1200多万公众提供气象短信服务,为21万余人次提供气象声讯电话服务。
从“部门气象”到“社会气象”:
气象社会化管理职能逐渐强化
我省气象部门突破部门“篱笆墙”,推进建设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近年来,气象工作、防雷安全工作分别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和“平安浙江”考核中。2004年以来,省政府连年召开气象工作会议或防灾减灾会议,部署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机制,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和防雷示范村建设。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全省有20个市县建立了乡镇气象工作站,发展气象协理员、信息员24621人,基本涵盖乡镇、村一级组织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还建立和完善了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和监测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全面实施气象科普“五大计划”,开展了旨在“铭记灾史、警示后人,彰显抗台减灾人文精神”的台风登陆点标志工程建设。全社会应用气象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省已建成24个气象科普示范乡镇和岱山中国台风博物馆、绍兴竺可桢纪念馆、杭州气象科普体验馆等20个科普基地。
链接:
世界气象日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20届会议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气象工作者都要围绕一个由世界气象
组织(WMO)选定的主题进行纪念和庆祝。
2010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世界气象
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
的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