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平湖市独山港镇周圩村村民陈巧生惊喜地发现:家里的几亩田灌水的速度快了,电费单也比上个月“轻”了。立功之人名叫蒋和平,是独山港镇丰荡村村民,正是靠着他发明的地下灌溉渠道疏通设备,原本不顺畅的地下管道找到了“通脉”良方,汩汩水流顺畅到达田间的每一个角落。“灌水速度慢、电费激增已经困扰村民多年,一直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主要是地下管网惹的祸。”平湖市农业排灌技术推广站站长何贤康分析说,该市前两年铺设的农田地下管网不少都出现了老化现象,时间一长,管道内壁积淤严重,灌溉水无法顺畅地输送,降低了灌溉效率,农业效益也因此大打折扣。周圩村村党总支书记费建根列出了一组数据:农民灌1亩田的速度比5年前多用2至3小时,每月电量也比原先净增50度至80度,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而效率却逐年下降,给增产增收带来了影响。
早在3年前,这些问题就引起了蒋和平的关注。尽管家里没有耕田种粮,但多年河道疏浚积累的经验,让他脑中立刻闪出发明创造的念头。他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装通渠设备,地下灌溉渠道疏通新技术终于获得成功。笔者在现场看到,这项技术由一台电动机、几根钢丝以及一些附属小配件共同运作,每隔300米到500米串联一个窨井,通过电动机动力带动钢丝转动,将管道内的淤泥搅散后清除。
这项灌溉新技术花小成本为农民创造了大效益。现在村里每亩农田的灌溉成本为35元,疏通后每亩可减少9元电费和一定的人力成本,按全村3600亩农田计算,节省总成本超过5万元,灌溉效率也提高了近40%。
目前,周圩村已利用这项灌溉疏通新技术疏通了村里5.5公里地下管道。 (倪聪耕 张其良 纪亚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