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在最近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高房价下的住房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动辄每平方米一两万元的房价下,“蜗居”、“蚁族”成了民生热词。然而,不得不提的是,还有这么一群人,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说他们是职工,他们大多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说他们是农民,他们却又有与城里职工一样的身份,没有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权益。他们就是计划经济年代产生的国有农场职工。
国有农场职工:
夹心层中的“蜗居”者
本报记者 俞廷尚
4000多户职工,至少“蜗居”了40年
  虎年的冬天,对于龙游县团石农垦场的126户职工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暖冬”。“终于住进了新房,20多年了,真不容易啊。”说起20多年的“蜗居”生活,该场职工张阿奶还是一肚子心酸。
  张阿奶一家三口之前一直住在15平方米的房子里,里面一间做卧室,外面一间是厨房和餐厅。“下雨天,家里的锅碗瓢盆就得用来接雨水;到了夏秋天,厨房连着卧室,就怕着火。”她指着老房子说,“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前年,张阿奶的儿子把女朋友带回了家里,刚进家门,女孩子扔下了这么一句话:“总不能四个人睡一个房间吧”。这让张阿奶全家有说不出的痛。
  江山农垦场的罗新华也有同样的处境。自1963年下乡到农场,一家人一直住着20多平方米的平房,破漏的屋顶补上了一块块石棉瓦,尼龙代替了玻璃在窗户上遮风挡雨,房子已破旧不堪。“木头结构的房子不在少数,屋顶上的石棉瓦是用来补漏的,窗户上的玻璃破了就用尼龙来遮风挡雨,安全管理上压力不小。”龙游县原种场场长林森良告诉记者,该场大部分职工住的房子都是像搭积木一样拼凑而成,这样的住房条件甚至不如六七十年代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有农场现有的生产、生活设施,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农场自身积累和职工肩挑手扛建设起来的。由于享受不到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不少农场职工居住的生活区基本没有配套设施,生活污水乱排,垃圾堆起一个个小山包,有的甚至连水泥路都未铺到家门口。“这样的住房条件,在全省国有农场中不在少数。”省农业厅农场局负责人介绍说,全省133家省定点国有农场共有职工2.5万余户,目前还有4000多户面临着住房困难,户均面积仅40平方米左右,这些平房如今很多已成危房。
农场成新农村建设中的“孤岛”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让农村旧貌换新颜。看着周围村庄小洋房一幢接一幢地造起来,让农场职工们羡慕不已。
  羡慕归羡慕,可农场职工身份很尴尬,既不像农民也不像工人。林森良说,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宅基地,可以批地建房,工人可以购买城里的经济适用房,农场职工却都不行。
  建设用地政策上的限制,阻碍了农场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据介绍,农场土地是国有性质,新建住房建设用地需规划审批,职工私自建房在政策上是不允许。由于规划用地指标等问题,龙游县农垦场就有40套职工住房一直无法开工建设。
  而我省国有农场完成改制后,由于从事农业生产效益偏低,经济实力普遍不足,要解决住房问题显得相当乏力。记者了解到,像团石这样的农场,每年的收入在10余万元,这个收入连农场3个管理人员的工资都发不足。该场场长胡建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住房全部改造需要资金400多万元、绿化20万元、电气化改造70万元、道路建设35万元,“要农场自己筹资,根本没这个能力。”
龙游实践,办法总比困难多
  2008年12月6日,龙游县团石农垦场鞭炮齐鸣,挖掘机、推土机隆隆作响,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没想到啊,只要出1万多块钱,就能有五六十平方米的新房子。”张阿奶激动地说,去年家里花了点钱进行了装修,媳妇也顺利迎进了门,欢欢喜喜过了个大年。这一年,团石农垦场17幢职工住房拔地而起,职工们纷纷装修入住。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同一年,龙游县原种场等另3家农场也启动了住房建设工作。经济欠发达的龙游,为何突然之间有如此“本事”?建设用地指标从哪里来?建设资金又从哪里来?
  “全靠了32号文件。”这个如今被农场人时常夸赞的文件,就是2008年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市、县(市、区)政府要负起主体责任,把国有农场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同等享受当地有关推进新农村的政策;国有农场经批准可利用自用土地组织集资合作建房。这犹如一股春风,为破解农场职工住房难提供了契机。龙游正是利用该政策的出台,启动了筹划多年的农场职工住房建设计划,并采取“一场一策”的办法,分类破解住房难题。
  但对于龙游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来说,要由县财政出资解决农场职工住房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采用了项目推动的办法。”龙游县副县长李建民说,通过实施土地复垦项目、用新增土地面积换取资金,团石农垦场腾出了200亩土地,并在复垦费中支出1700万元用于该农场职工住房建设,这才有了张阿奶等职工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情景。
  与团石农垦场的做法不同,该县蚕种场争取了150多万元资金,采取货币补贴的方式,把已经进城的职工在农场的公寓房调剂给在场职工,几乎所有的职工都住进了公寓。此外,蚕种场还对公寓楼进行了平改坡、庭院改造等建设,大大改善了住房条件。
  “我们的做法又不一样,职工投入较大,建设标准也高,每户职工的投入大概在12万左右。”据林森良介绍,龙游县原种场在获得当地政府的建设用地指标后,采取农场统一规划、职工自筹自建的方式,100多户职工有望3年内入住2层半的小洋房。目前,龙游县556户农场职工中,已有一半以上解决了住房问题。
  和龙游一样,目前,湖州、余杭、临安等地也都启动了农场住房解困工作。湖州市农垦场通过房改和补贴职工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办法,已让192户职工住进了公寓楼。余杭采取“符合条件的公房出售一块、经济适用房购买一块、农林场安置房解决一块、特困家庭廉租一块、历史遗留问题补办一块”等五种办法来解决。
  据省农场局介绍,近两年来我省新增农场职工住房面积16.2万平方米,目前不少农场的职工住房建设已进入规划选址及户型设计阶段,此项工作有望在今年获得突破性进展。
3年内,农场职工将住有所居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农场不仅仅是海涂丘陵的垦荒者、城市居民菜篮子和米袋子的保障者,也是农业示范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基地,有过贡献也有过辉煌。如今,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国有农场,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近期,一场深入到每户农场职工家里的住房情况调查在全省范围内展开,省农场局期望通过这样的摸底调查,全面掌握我省国有农场危旧房改造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
  农场职工住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今年我省发文指出,要着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国有农场危旧房改造工作,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住房是农场职工最大的民生问题,住房问题不解决,职工就不能安居乐业;住房问题不解决,农场就没法用心去搞改革发展。”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年初在调研农场工作时指出,农场住房解困是农场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好了是对农场职工最大的贡献。今年省农业厅将加大力度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争取在3年内基本完成对农场危旧房的改造,国有农林场4000余户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将得到全面解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