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按照“资金整合、优化投向、重点扶持”的要求,集中财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财政支农投入重点逐渐向蔬菜、水果、茶叶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集中。财政资金的重点扶持,犹如春天的阳光雨露,为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
财政一投2亿
蔬菜瓜果飘香
蔬菜是我省种植业第一大产业,常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年产值约250亿元,占种植业年产值近30%,已成为我省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2008年、2009年,我省先后安排3批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总投资3.14亿元,其中中央、省和实施县三级财政扶持资金近2亿元。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是我省首次承担建设的亿元级重大农业建设项目,去年,该项目为农民增收5.9亿元。
——核心基地生产条件改善,抗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项目累计新建高标准、高质量蔬菜产业核心基地140个、面积近4万亩,累计新建标准化钢架大棚8350亩,高效节水微灌面积28120亩,新型育苗设施3087亩,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沟渠)297740米,新增加工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形成产地初加工能力30万吨。苍南、桐乡、秀洲、开化、安吉等一批核心示范基地设计合理,建设规范,成为可看可学的示范样板。不少基地新建了排灌沟渠、钢架大棚等基础设施,经受住了台风、强降雨和雨雪冰冻天气的考验。
——先进技术应用率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
核心基地集成应用优良品种、设施栽培、安全生产、新型育苗、节水灌溉、高效模式等多样化增效技术,全面推广杀虫灯、防虫网、昆虫性诱剂、色板、植物源农药等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累计新增杀虫灯应用面积15.78万亩、性诱剂13.92万亩、诱虫色板7410亩、防虫网48.14万平方米,农药用量大大减少,提高了蔬菜品质,保障了产品安全。
——推进了规模化生产和农业新型主体培育,示范作用良好。项目有序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带动了蔬菜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培育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主体。如勿忘农、秀洲区项目建设基地,已成为蔬菜新品种展示基地、新技术新设施应用示范窗口、“三新”技术现场培训推广基地;位于苍南县的项目建设主体——温州市雅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创新机制,实行合作社土地入股、二次分红等政策,调动了各方积极因素,对推进该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大水果优先
打造精品果业
水果是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全省11个市90多个县(市、区)都有水果栽培,栽培面积达到475万亩,年产量370万吨,产值近100亿元。
为加快促进水果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浙江精品果业,2009年,我省实施了水果产业提升项目。项目以柑橘、杨梅、梨为主要扶持产业,兼顾葡萄、枇杷、桃、桃形李、蓝莓等特色小水果,共立项5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807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16000万元。截至今年2月底,项目已完成投资16239万元,新增基础设施完善的精品果核心基地3万亩。
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果园基地设施和生产加工条件,整合了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了水果产业现代化、集约化、精品化和市场化发展。项目新建与修建田间操作道29.9万米、排灌沟渠5万米、蓄水池2.5万立方米;新建果园喷滴灌面积9724亩,大棚、棚架3059亩;建设产地保鲜冷库5537立方米,购置柑橘、梨等果品自动选果分级机17台(套)、冷藏运输车8辆,添置测糖仪等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设施及农田耕作等机具631台(套)。通过项目建设,金东、长兴、诸暨等地葡萄生产一改过去的露天栽培为如今的标准化大棚避雨栽培,品质大幅提高,销售价格翻番甚至翻几番。
项目实施,推动了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项目共引进优良新品种191个,应用面积7.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实施标准化技术规程面积29万亩。柑橘无病毒良种苗、梨棚架栽培、葡萄设施栽培、杨梅矮化栽培、水果套袋等一系列优新品种、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水果品质,增加了优质精品果的比重,有效提高了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核心基地农户亩均增收2200元,辐射基地农户亩均增收1300多元。
通过项目实施,浙东南沿海精品水果产业带、浙中北特色小水果产业带、浙西(中)优势水果产业带和特色果品产业区建设加快推进,优势产区规模化程度得到提高。项目扶持建设了一批设施完善、设备齐全的高标准、高水平精品水果示范园,其中黄岩、临海、常山、柯城、桐庐等地的核心基地还被列入第一批全国标准果园创建;培育了100多个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果农2.7万人,做强水果品牌44个。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普及应用病虫害优化防治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项目建设改善了果园生态环境,有效拓展了水果产业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促进了水果产业生产、生态、生活和文化功能的开发、融合。
发展势头强劲
茶业亮点纷呈
2009年的浙江茶业,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取得了产量、产值均再创历史新高的可喜成绩,展示了我省茶业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与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实现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贡献。
据统计,去年我省茶叶总产量16.7万吨,比上年增长3%,连续第6年刷新浙江茶叶年产量新高;全省茶叶产值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连续第16个增收年。能创造这些辉煌的“连续新高”,得益于我省茶叶生产中的另外一些“最”:
去年,我省茶园面积达263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150万亩,良种普及率为历史之最。
去年,我省直补加工类茶机增加到114种,比上年扩大30%以上。在政策推进下,去年全省新增名优茶加工机械34076台,直接补贴资金超过2000万元,是我省1992年开始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以来,名优茶加工机械推广最多的一年。全省现有名茶加工机械21.5万台,年产机制名优茶61600多吨,占名优茶总产量的92.1%。
去年,我省举办县级以上各种茶事活动近50个,是历史上春季举办茶事活动最为密集的一年。尤其是在诸暨召开的2009年中国·浙江绿茶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绍兴国际茶文化节,创造了我省主办茶事活动规格之最。这一年,由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注册的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与管理工作正式有序推进,标志着我
省最大生产规模的名茶进入提升发展阶段。
目前,我省无公害茶园面积已达216万亩,占总面积的79.1%,全省有有机茶认证企
业329家、认证面积23.2万亩;已建立各
种茶叶专业合作组织738家,仅去年就
新增190家,为历年增长速度最快的
一年。这些新增的合作组织中,茶农
专业合作社占189个,充分说明我省
茶农专业合作组织化进程明显加快。
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已有9个市
的48个县(市、区)设立了茶叶首席专
家制度,63个县(市、区)配备农技指导
员202名、责任农技员384名,茶叶农技推广队伍日趋健全,为茶叶产业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体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