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猛,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而生态省建设的深入推进,又要求农业生产为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多作贡献,这就注定了我省农业发展必须注重在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上拓展空间。
为此,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行农牧结合、粮经轮作等生态循环技术,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畜禽规模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村新能源开发,改善耕地质量和农业生
态环境,农业生产生态化、资源利用循
环化取得了可喜成绩。
生态养猪——
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比全国高30个百分点
随着我省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减少养殖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2005年以来,我省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列为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重要任务之一,先后投入资金4.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14572万元,对475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进行了综合治理。这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新建厌氧池33.4万立方米,储粪棚21.8万平方米,雨污分离设施(包括改造沟渠)99.4万米,项目新增紧密配套农田、园林、鱼塘200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从2005年的73%提升至85%,比全国高出30个百分点,年减排COD超过11.4万吨。
如果说排泄物治理只是被动应对的话,我省也在主动应对方面积极努力。几乎是在开展治理的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推进生态化养殖、推广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的理念,全省畜牧兽医系统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总结出了“就地结合、就地利用”、“异地结合、综合利用”、“分散处理、集中利用”和“区域配套、循环共生”等养殖模式,并积极探索生物发酵零排放养殖模式,有效破解了用地、环境制约及动物疫病等发展难题,拓展了畜牧业发展空间。
如台州市椒江永胜畜牧场,2008年通过项目建设,探索用生物发酵技术养殖生猪,现已取得明显成效,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三省”即省水、省力、省料(生猪饲养周期可缩短10-15天);“两提”是指生猪抵抗力明显提高,用药减少,生猪品质显著提高;“一增”是指经济效益显著增加;“零排放”即养殖场生猪粪便全部被发酵床里的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分解掉,实现零排放,一年可减少猪粪排放792吨,猪尿排放1188吨,同时,发酵床垫料还可用来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用以改良土壤,提升农作物品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
善待土地——
一年减少不合理施肥10万吨,总节本增收11.51亿元
土地是农业之本。为了保护、建设、提升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2005年,我省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五年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单位从2个扩大到72个,到2009年已基本实现农业县(市、区)全覆盖,中央财政安排我省(不包括宁波)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资金增加到3250万元,应用范围从粮食作物扩大到粮油、特色优势经济作物,配方肥覆盖范围和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推广模式不断创新。
2009年,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850.6万亩(次),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219.6万亩左右,发放施肥建议卡560万份左右,减少不合理施肥量10.08万吨(折纯),亩均节本增收40.39元,实现总节本增收11.51亿元,全年推广配方肥30.68万吨,应用面积775万亩。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五年来,我省基本摸清了土壤养分状况,拓展了配方肥作物覆盖面。更重要的是,农民施肥观念在逐渐改变,主动要求取土化验、提供施肥配方逐渐成为不少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自觉行为。与此同时,农业部门的检测服务能力也在增强。目前,全省已建土肥化验室66个,从事土肥化验的人员200多人,初步建立了全省土壤肥料监测检测体系。
各地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机制,从促进产销结合入手,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确定配方肥定点加工企业,初步建立了配方肥定点生产、认定企业连锁经营、农商两家联合推广的新型机制,全省上下逐步形成了“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应到点、指导到户”的模式。如长兴县金土地测土施肥合作社成立三年来,利用17家配方肥服务点大力推广应用配方肥,开展“零距离”技术指导服务,去年共为社员供应配方肥1000余吨。兰溪市实行配方肥直供形式,即市土肥站对该市赤溪街道常富粮食专业合作社等进行统一测土,制定配方肥的养分配方;合作社根据社员意愿发出肥料采购订单,向肥料生产企业统一采购配方肥;肥料生产企业按时提供配方肥,送货上门。
清洁家园——
全省已有14万多户农户用上沼气,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1万吨
近两年来,我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实施中央新增和省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14.38万户,年产沼气6135万立方米;建设各型沼气工程11478处,总容积110万立方米,年处理粪便污水4945万吨,年产沼气8065万立方米。同时,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容194万立方米,年可处理生活污水2.2亿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1万吨。
沼气工程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各级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近两年来,通过实施中央和省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全省共完成实际总投资2807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255万元,省级投资1590万元,地方投资3314万元,带动业主自筹17919万元,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如近两年建设的53个“猪-沼-作物”生态农业示范点,共投入建设经费1977.3万元。通过这些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每年70万吨沼液、沼渣在蔬菜、果园、茶园、农田、经济林及水生植物塘等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充分应用,实现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通过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当地森林资源。据统计,通过相关项目实施,年产沼气730万立方米,减少上山砍伐薪柴31500吨,可封山育林52500多亩。项目区农户用上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庭园环境干净整洁,村容村貌得到改观,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开化县桐村镇黄石村通过开展秸秆沼气工程等农村生态能源项目建设,村庄靓了,村民乐了,一举由一个脏、乱、差的山村成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文明村。
在项目支持下,我省部分地方的沼气服务体系得以完善。如开化县建立了一个县级沼气技术服务站,下设88个乡村服务网点,初步形成了贯穿县、乡、村三级的服务网络,沼气用户不出村、乡,就可解决沼气使用中发生的故障维修和零配件供应等问题。仙居县建立起了以县沼气协会为主体,县沼气服务中心为依托,乡服务站为支撑,村服务网点为基础的服务体系,项目村农户服务覆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