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低温阴雨、倒春寒连袭茶园、果园、菜园

极端天气频发,农业防灾之路怎么走

  本报记者 陈小平“300亩高山茶,一夜间全没了,我丈夫今天一大早去茶园,眼泪都流下来了。”4月15日,缙云县朱国文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应雨玲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起13日以来的倒春寒天气对茶园的影响,伤心之情难以抑制,“这些茶园前阵子已受过冻害,我们花了4万多元,通过追肥等补救措施,好不容易才缓过来,现在再一冻,茶叶全没用了。”
  暗霜、冰冻、倒春寒,这些茶叶最“吃不消”的天气状况,今年已在我省“折腾”好几次了。
极端天气伤及茶业
  安吉县部分茶农,与应雨玲有同样的切肤之痛。记者从安吉县农业部门了解到,突如其来的倒春寒,使该县地处海拔600米以上的3万多亩高山茶受冻严重,几乎绝收。
  茶叶是我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去年全省茶叶总产值达到77.5亿元,为我省农民增收11.7亿元。但今年出现的极端天气让我省茶业面临挑战。
  据茶叶专家介绍,2月上旬正值部分早茶萌芽期,气温偏高,导致一些茶树生长加快,部分茶园准备不足,来不及采摘;进入3月份后又遭强冷空气袭击,已抽芽的早茶园大面积受冻,茶叶抽芽缓慢,甚至僵长,采摘期整体后移;本周又遇倒春寒,使茶园“雪上加霜”。
  这种反复无常的天气,除了导致茶叶总体产量减少外,还可能对后期春茶品质产生影响。省茶叶产业协会秘书长胡迪钧表示,如果近期气温回升快、雨水充足,茶叶就会加速生长和老化。这些茶本来是名优茶的胚子,但届时基本上不能生产名优茶了。
受伤的不仅仅是春茶
  今年春茶的遭遇,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并非特例。浙江是个气象灾害多发的省份,来自气象部门的信息显示,台风、暴雨、洪涝等近20种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对我省造成严重影响,而农业总是首当其冲。
  2008年春,我省遭受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8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200多万羽家禽死亡,近40万亩农业大棚受损,近800万亩竹子被雪压、折断或倒伏。
  去年8月的强台风“莫拉克”,给我省带来了强降雨,降水范围之广、雨量之大为历史罕见,农作物受灾437.85万亩,绝收近50万亩,农业损失达27.9亿元。去年早、晚稻收获时节,我省还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小的影响。
  今年也不例外,虽然才到4月,我省已出现连续降雨、寒潮等异常气象,3月份还在非汛期出现罕见春汛。据有关部门统计,受连续大雪冰冻、持续低温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今年以来,我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56.6万亩,成灾面积291.8万亩,累计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特别是2月24日至3月11日连续低温阴雨,降水强度高,影响时间长,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26.6万亩,成灾面积281.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7.55亿元。正值生长、采摘期的春茶损失尤为严重,茶叶受灾面积149.6万亩,损失16.9亿元;果园遭受严重冻害,枇杷受冻11万亩,大棚葡萄受冻6.5万亩,桃、梨20万亩,损失3.6亿元。
农业防灾更加紧迫
  天灾虽无法抗拒,但科学防灾避灾,却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不少专家建议,应对多变天气,首先要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就拿茶叶来说,茶农不一定非要赶早,可以早、中、晚品种搭配。这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今年3月底的低温寒潮,使宁海县8000多亩茶园受冻,导致大量减产,但同样在宁海,该县望府茶业有限公司基地里的茶叶却影响甚微。原来,这家前几年曾“受冻”过的茶叶企业吸取教训,在茶叶品种方面做足文章,早、中、晚品种均衡搭配,不至于一来寒潮就全军覆没。
  同时要改进种植模式,发展“避灾农业”。我省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区,频受台风侵袭,当地通过改进耕作模式,使作物的收获期避开台风季节,同时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等,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据悉,台州的葡萄、蜜梨等水果,往往选择一些在7月中下旬就能采摘的早、中熟品种,以避开台风;单季稻则选择一些植株相对较高大、营养生长期稍长、孕穗灌浆期较短的大穗形品种,以减轻台风暴雨水淹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季节也十分关键,目前在台州,大棚西瓜、大棚蔬菜、高山甜椒等都适当提早播种,7月中下旬以前基本采收完毕,尽量避开7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这个热带风暴和台风多发的茬口。
  说起抵御农业灾害,农业保险也是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我省开展的水稻、生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应雨玲就表示,希望当地政府能开设茶叶保险,不但能帮茶农在遇到灾害时挽回部分损失,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家创业时少一份后顾之忧。
  有关人士表示,农业抵抗各种灾害和风险的能力总体偏弱,因此,在规划未来农业布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加快建设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应成为重要一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