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绍兴是中国绿茶的故乡,茶叶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009年,绍兴提出了“建设茶业强市、打造绿色茶都”的目标,绿色茶都是怎样一个蓝图,绍兴人又将如何来描绘,在2010中国(新昌)国际茶业博览会暨中国茶文化之乡授牌典礼开幕前夕,记者专访了绍兴市副市长冯建荣。
记者:冯副市长,您好!这几年,绍兴在茶产业发展上“好戏”连台,继去年举办中国绿茶大会后,4月下旬又将在新昌县举行一个规模大、档次高的茶博会,使得绍兴茶叶名气越来越大。绍兴市大力推进“茶业强市、绿色茶都”建设,是出于什么考虑?
冯建荣:绍兴具有悠久的种茶产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旺于宋,延于明清,历千年而不衰,一直延续至今。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品质独特的绍兴茶叶,这些都是我市的优势。茶产业作为我市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产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外销珠茶占全国的80%以上,已成为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扩大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但与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茶叶强市的要求相比,我市茶产业还存在着良种率较低、品牌多而小、茶功能拓展不够广等问题。加快发展茶产业、建设茶业强市,对于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具有重要意义。发展茶产业与我市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是符合“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的。
记者:在去年的中国绿茶大会上,省委书记赵洪祝对绍兴提出了加快发展茶产业、茶旅游、茶经济、茶文化的要求,绍兴市随后就出台了加快发展茶叶产业建设茶业强市的意见,您能否给我们描述一下,“茶业强市、绿色茶都”是怎样一幅美好蓝图?
冯建荣:我们已经制订了一个阶段性目标,这就是到2012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左右,年产量5万吨以上,茶叶年均亩产超100公斤,均比2008年增长10%以上;茶叶年加工出口量达到12万吨左右,比2008年增长20%左右,其中名优茶出口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全国的地位;全市平均良种普及率达到75%以上;拥有若干个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初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中心、茶叶出口中心和茶叶创意中心。
记者:为实现这一目标,绍兴市将采取哪些措施?
冯建荣:建设“茶业强市、绿色茶都”,实际上就是我市茶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一个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我市将坚持以质量效益为标准,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实现由数量型发展方式向质量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就是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推广茶叶良种。加强品质优、采期长、产量高、效益好的无性系茶叶良种的研发工作,办好茶叶良种培育基地,发展连片无性系良种茶园。
二是发展茶叶加工。加快茶叶采摘机械尤其良种茶叶采摘机械的研制和推广工作,大力提高机采比例,鼓励扩建、新建茶叶加工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努力育出一批市场认可度好的茶叶品牌。
三是加强茶叶贸易。加快发展茶叶青叶专业市场和成品市场,争取发布中国茶叶指数,努力掌握中国茶叶价格的话语权,加快推进出口主体多元化、出口产品高档化、出口市场全球化。
四是拓展茶叶功能。拓展茶叶产品功能、茶叶园区功能和茶叶文化功能,使茶叶更好地为人们的修身养心、休闲旅游服务。
五是培育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鼓励其推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植保服务、统一品牌销售等模式,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龙头企业,鼓励茶叶企业外建基地、外引资金、外向创汇,提高茶叶外向度。
记者:在建设茶业强市、打造绿色茶都中,绍兴市如何确保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在茶产业发展上,又出台了哪些扶持政策?
冯建荣:从2009年起,我市将连续四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良种推广、加工企业技改、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产品出口等方面工作。比如对投资30万元以上的茶厂优化改造、标准化茶厂和名优茶加工集聚小区(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5万元、10万元补助。对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名优茶加工企业和1000万元以上的大宗茶加工企业,其建设土地使用税地方留成部分由所在地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各县(市、区)也都将安排专项资金,对获得市级补助和奖励的,给予等额配套补助和奖励。各地还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向茶产业倾斜,鼓励工商资本投入茶产业,建立多渠道投入茶产业的长效机制,全力确保“茶业强市、绿色茶都”建设目标的实现。
绍兴市副市长冯建荣(右二)在诸暨东和十里坪万亩有机茶园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