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科技新闻

转基因,没有句号的话题

  本报记者 王美华
  “转基因稻米,有人欢喜有人忧”。3月份以来,本报在报纸和浙江农村手机报上滚动推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专题讨论,引起读者的热切关注。不少读者来信来电,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转基因食品,尤其是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看法。
  发展转基因作物,将转基因水稻推向商业化种植,应坚持谨慎、稳妥的原则,这是大部分读者的观点。中国水稻所的吕先生认为,转基因水稻不要急于推广,还是小面积试验、观察一段时间为妥,让民众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嘉兴市农科院的姚先生观点很明确,他说,转基因技术是一种生物工程技术,这项技术要发展,但是我们要搞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东西,不能让外国公司牵着鼻子走。如果转基因稻米走向商业化,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操作。任何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都要让消费者有充分的知情权。
  也有一些读者虽然接受转基因食品,但表示要有选择性。建德市农业局的傅先生认为,转基因食品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在水稻上如果转的是抗蚜基因,就不太能接受,担心对人体有影响。嘉兴东进种业有限公司的储先生认为,作为加工用的原材料,如转基因大豆、马铃薯、花生等,食用后对人体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加工过程能够转化一些毒素。但是,像蔬菜就不敢引进种植。储先生还认为,其实水稻等作物通过杂交育种等途径,也能提高它的抗蚜性,不一定非得通过转基因来达到提高抗虫的目的。
  对转基因食品持反对态度的读者也不少。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的傅先生言辞灼灼:农药的使用帮助我们抗病治虫,取得了作物高产,但也污染了水源土壤;尼龙塑料的使用方便了包装,但增加了环境污染,许多科学技术的不利面都是过一段时间后才被人们发现的。他认为,我国水稻研究一直领先于世界,现在为啥要放弃自己的优势,反而去推广别人的成果?况且专利费还要付不少,就说这个转基因水稻,光是推广就要付好多专利费。读者周女士也认为,生产和食用转基因大米,不但影响生态,而且对人类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这些伤害也许在当代人身上没有明显的表现,也许会在几代人之后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新闻链接:
美国研制转基因棉花
其高蛋白棉籽可食用
  据《时代》周刊报道,全球有近80个国家的2000多万农民在种植棉花,棉制品广受欢迎。但棉花也能供人食用却鲜为人知。如果能移除棉籽酚,人们就能获得大量价格低廉的蛋白质,人人都可食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安特·科蒂·莱斯奥教授通过基因工程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新获得的实地种植实验数据中,莱斯奥的研究小组证明,他们可以移除棉籽中的棉籽酚,而棉花植株的其他部分则不受影响,依然可以自然抵御虫害。
  “这一研究很可能为安全利用棉籽打开了一扇大门,每年棉籽产量达4000多万吨,可以生产出大量极富价值的蛋白质。”美国农学家诺曼·保洛格说。
  转基因棉籽如果想摆上超市货架还需要先获得政府批准,可先通过喂鱼和动物进行测试。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棉籽作为免费蛋白质大有用处。莱斯奥吃了几颗棉籽,说“味道还不错,吃起来像鹰嘴豆。” (世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