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姚力丹
4月10日,在历经了半年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洗礼和考验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完成了第26次南极科考任务,顺利返航。作为我省首位远赴南极的女科考队员,80后的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预报员张月霞,在过去的182个日日夜夜里,承担了“雪龙”号的气象、海洋环境和航行预报服务工作。此次科考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任务最重的一次,行程近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
近日,在省海洋与渔业局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高高瘦瘦、戴着白边框茶镜的张月霞,“都说南极风光美,其实冰山、浮冰这些看似美丽的极地景色却是‘雪龙’号航行时的危险杀手,我的任务就是为‘雪龙’号提供准确的天气、海况预报,为安全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提供保障。
精确预报——成功规避台风“卢碧”
在前往南极的航线上,有一道必经的“鬼门关”,那就是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在这里平均2-3天就有一个气旋经过,被航海者视作畏途。而此次科考过程中,“雪龙”号共有六次经过西风带,是历年来单航次航程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
提起穿越这个“魔鬼区”,张月霞对当时的惊心动魄记忆犹新。“那片海域常年都有5—6米的高涌浪,要是碰上强气旋来临,西风带内就全是狂风雪暴和高达十几米的狂涛骇浪,即使万吨级的科考船看上去也是那么弱不禁风,在巨浪前显得势单力薄,似乎随时都会被打翻撕裂。”
在航行中,为了规避气旋,保障船上人员、货物安全,“雪龙”号常常要临时变更航线,和气旋玩躲猫猫的游戏。去年10月14日,气象组发现在距“雪龙”号东南约600海里的赤道附近洋面,有一个热带低压正在向西北偏向移动,气象组判断这个热带低压很可能继续加强为热带风暴,与向东南方向航行的“雪龙”号正面相撞。根据这一情况,“雪龙”号果断调整航向,由于规避措施果断及时,当热带低压于16日发展成为台风“卢碧”时,“雪龙”号已航行至
卢碧西南一侧的安全区域。张月霞说,“幸亏当时预报准确,如果真这么撞上了,后果真不敢想。”
保障任务繁重——凌晨3点才睡,3点半就被叫醒
此次南极之行,“雪龙”号多次经过南北半球台风生成区,四进南极大陆,因此在航行中,必须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而快速调整应急方案,这就对气象预报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张月霞描述道,“航行天气变幻莫测,时间又非常紧迫,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时间赛跑,我们提供的天气信息不但要准确无误,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由于极地气候的突发性、复杂性、恶劣性,张月霞和气象组的成员每天都要进行3至4次常规气象观测,提供航线上48小时的天气和海况预报。在卸货期间,她们还必须给黄河艇、长城艇提供每小时的气象、海洋要素预报,工作强度和压力非常大。“在海冰面上卸货风险巨大,我们最怕冰裂和冰山崩塌,而且每天气温和风情都是不同的,冰裂和冰山情况都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气象组是24小时轮流值班,基本上每隔1小时就要出一份预报。仅在长城站卸货的五天时间中,我们就发出了115份天气预报,经常忙到凌晨3点钟才去睡觉,3点半又被叫醒了。”
在“雪龙”号航行的182天时间里,气象组共提供了四五百份气象预报,特别是在“雪龙”号六次穿越西风带时,她们提供的天气预报更是以小时为单位来计算的。这些准确丰富的气象预报就像是为“雪龙”号提供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为安全航行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说起在南极见到的笨笨的海豹、可爱的阿德雷企鹅、透明的南极磷虾,张月霞显得很兴奋,“在杭州,企鹅、海豹都只有在动物园里才能看到,但在南极,这些动物就是邻家小伙伴,特别是阿德雷企鹅还会一摆一摇地跟在你身后,小肉球似的躯体左右摇摆,看到它们我就会忘记工作的疲惫。”张月霞表示,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极地工作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才是最可爱的极地人,如果还有机会,我愿意再次踏上南极,为祖国的南极科考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链接:
中国南极考察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0年初,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我国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了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等国际考察活动。
1984—1985年,我国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队、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所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共有591人参加考察,航程26433.7海里,历时142天。向阳红10号曾进入南极圈内的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考察,有36人登上雷克鲁斯角;南大洋考察队进行了磷虾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多项学科调查;南极洲考察队进行了生物、地质、地貌、高层大气物理、地震、气象、测绘和海洋科学等领域的考察。
1985年2月20日,我国首次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常年(越冬)站;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边的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这也是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