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的油菜田望不到边,七台收割机一字排开。随着一声令响,成片的油菜连秆带籽快速进入收割机的“肚子”。经过“消化”,收割机变戏法似地吐出了乌黑油亮的油菜籽。这是记者日前在全省油菜新品种展示及机收现场会上看到的一幕。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文/图
一台机器,一天“拿下”40亩
桐庐县瑶琳镇皇甫村有一片1080亩的油菜田,现场会的召开使这里聚集了省内外一大批专家,附近的油菜种植户也纷纷赶来“开眼界”。该镇皇甫村村民皇甫荣培去年种了1.8亩油菜,请了村里的机收师傅,由于享受了机收补贴,每亩只花了60元工钱。而且,收购商直接上田头采购,省去了翻晒的环节。他说,要是过去人工收割,收割时每亩用工90元,还要加上翻晒的工钱,每亩收割成本就要增加六七十元。
据有关技术人员介绍,收割一亩油菜需要3—4个人工花上一天时间,而一台机器加上2个人工一天可以收割油菜40—50亩。而且,机器收割还省去了脱荚等环节。省农科院研究员张冬青介绍,与人工收割相比,机器收割的油菜籽损失率要低5个百分点左右。
嘉兴市秀洲区是我省应用机械化收割油菜最早的地区,该区农机管理站站长仲云龙告诉记者,秀洲区2005年就开始尝试机械化收割油菜,今年,全区油菜机械化收割面积将突破1.5万亩。据省农业厅农机局有关人士介绍,2009年,油菜机收已普及到全省58个油菜主产县,总面积达13.07万亩。
机械收割的油菜,特别“挺拔”
记者在现场发现,这一大片名叫“浙油18”的油菜,“腰板”特别挺,撑起了沉甸甸的菜籽。若想把菜荚拧开,还得使点小劲呢。据张冬青介绍,油菜收割机想施展它的能耐,必须有一定的条件的。一般适合机收的油菜品种要求具有抗裂角、抗倒伏、株高中等偏矮等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机械化收获时因易裂角导致菜籽损失率高、因植株倒伏和植株偏高导致机械收获操作困难等问题。“浙油18”是省农科院油菜育种组的专家花了近10年的时间选育而成的适合机械化收割的双低油菜新品种,它株高适中,株型紧凑,以一次分枝为主成熟一致性好,抗裂荚性强,有效分枝位较高,适合机械收获。2006年9月,“浙油18”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又被农业部列入全国5个油菜主导品种之一。2009年,全省“浙油18”夏收面积达37.53万亩,预计2010年将超过80万亩,成为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
机收油菜,可缓解季节矛盾
在瑶琳1080亩油菜田的另一边,有一片汇集了10个油菜新品种的展示区。记者注意到,与这些油菜相比,“浙油18”尤其显得“清杆黄熟”,与众不同。省农业厅专家王月星告诉记者,油菜机械化收割除了合适的品种,种植上也蛮有讲究。比如,种植时采用免耕直播法,收获期一般在95%成熟时,比人工收获迟6—8天,并选择晴天露水干后进行。据省农科院对秀洲区油菜机收损失率测定,“浙油18”机收宜掌握油菜枝枯秆黄时,选晴天收割(完熟期前2-3天)损失率最低。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油菜是我省冬季种植的主要农作物,2009年冬种面积276万亩。实现了机械化收割,一定程度上将促进我省油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像我省的嘉兴、湖州油菜主产区,选择油——稻双季双机搭配种植的适宜品种和技术后,可大大缓解晚稻收获季节太迟造成的油菜直播季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