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农作

山地大棚茄子—单季晚稻

  •   样本
      2009年9月,杭州市农科院联合临安市农作站、清凉峰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临安市清凉峰镇九都村海拔220—500米区域,开展“山地越冬茄子+单季晚稻”栽培模式试验,其中,越冬茄子面积3.5亩,截至6月11日每亩已采收750公斤,均价6元/公斤。预计茄子总产可达2675公斤,毛收入10200元。预计晚稻亩产400公斤,产值1040元。两项合计毛收入11240元。
    茬口安排与预期产量
    茬口 种植方式作物种类播种期 定植期 采收期
    预期产量(公斤/亩)
    第一茬大棚越冬栽培 茄子 8月底-9月中旬 11月上中旬 1月下旬~6月中旬 3500第二茬 单季晚稻 水稻 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 500
    立地条件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并符合DB33/291.1-2000规定的地块。在浙南山区要求海拔450米以下,不宜选择冷水田和低湿地栽培。
    技术特点
      1.利用大棚多层覆膜保温技术,克服冬季低温障碍,缓解蔬菜生长所需温度不足的矛盾,确保越冬茄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提前上市。
      2.实行年内水旱轮作,较好地克服了连作障碍问题,有利于减少蔬菜土传病害。同时,利用蔬菜茬多余的有机肥,促进单季晚稻节本高产。
      关键技术
    第一茬 大棚越冬茄子
    (1)品种选择:“杭茄1号”、“杭丰1号”等。(2)播种育苗:营养土按无病虫源的稻田土∶草木灰∶腐熟栏肥=6∶1∶3的比例配制,再加0.2%钙镁磷肥堆积1个月以上。适时播种,当幼苗达到2—3张真叶时,分植于营养钵中。待幼苗高20—25厘米、茎粗0.6厘米以上,叶片7—8叶时,选在晴天带肥、带药、带土定植。(3)定植:每亩定植1800—2000株。(4)田间管理:采用“三棚四膜”覆盖,地膜宜全园覆盖,加强夜间保温。当门茄开花后,及时除去门茄以下的全部侧枝,坐果以后,摘除生长过密的内膛枝。门茄快要采收时,摘除其下部的老叶。茄子开花当天,用每公斤40—60毫克的防落素进行点花,可促进坐果。点花的药水中,加入0.1%速克灵药剂,防治花期灰霉病。(5)肥水管理:做畦后每亩施生石灰75—100公斤,中和土壤酸性。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公斤,复合肥80公斤,钙镁磷肥40公斤。追肥掌握“少量多次、结果期重施”的原则,结果期杜绝施用单元素氮肥,每亩可用30—40公斤复合肥深施。根外追肥根据整个生长季节,结合病虫害防治,加入0.2%磷酸二氢钾喷雾3—5次。干旱时,要及时浇水,若采用沟灌水时,要浅灌,即“跑马水”。雨后及时排水。(6)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灰霉病、根腐病、菌核病及蚜虫、蓟马等。
    第二茬 单季晚稻
    (1)品种选择:“中浙优1号”等。(2)播种育秧:每亩用种量0.5公斤,半旱育秧,种子稀播、匀播,培育带蘖矮壮秧,秧龄30—35天,移栽时秧苗平均带两个以上的有效分蘖。
      (3)定植:每亩定植8000—10000株。(4)肥水管理:亩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返青后,结合耘田追肥一次,亩用尿素7.5—10公斤。(5)田间管理:早搁田、早控苗。每亩苗数25万—27万时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最终形成每亩有效穗数14万—16万,每穗总粒数达150—160粒,千粒重25克以上。(6)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及稻杆潜蝇、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徐少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