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农企风采

浙产农产品 世博竞风流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刚刚过去的5天,上海世博会进入“浙江时间”,世博宝钢大舞台充满着“浙江元素”。在台前,杭州西泠篆刻、温州的米雕、浦江麦秆画……一个个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众多中外游客大为感叹。在幕后,承载着深厚浙江农耕文化、拥有浙江地域特色的浙产农产品,同样受到了世博游客的高度青睐。世博会开幕已近两个月,我省的农产品已在世博餐桌上独领风骚。
摆上世博餐桌的,样样是精品
  世博会的机遇,百年难遇。据组委会预计,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来到上海参与这一盛会。这些参观者,将在餐桌上享用各色农产品,对于农业企业来说,这是一次把握商机、展示品牌、提升竞争力的绝佳机遇。而我省各地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早已开始抢抓机遇,以绿色、安全、优质的优势,争切“世博蛋糕”。
  自世博会开幕以来,衢州衢江区全旺野生食品厂厂长陈朝良总是从早上5点钟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认真加工每天向上海世博会供应的5吨野生小竹笋。
  今年,陈朝良依托上海杰特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世博会笋食品供货商的有利时机,把山野小笋搬到了世博大餐桌。“之所以能成功打入世博会,关键小竹笋优异的质量。”陈朝良说,进世博会的食品要求严,他的产品从进原料、加工、销售均层层把关,均按绿色食品要求生产。
  “供世博的这些产品,几乎是当作工艺品来做。”他告诉记者,加工小竹笋仅半成品就有10道工序,一次杀菌就要90分钟,包装时又需经过8道工序,每一批产品都精雕细琢。
  在世博农产品上精雕细琢的大有人在。与陈朝良不同,平湖西瓜种植大户王中明则在种植源头精耕细作,以精品西瓜在世博舞台上一展风采。
  王中明种植的100亩上海世博会订单西瓜品种有个吉祥的名称,叫“金色皇冠”。虽说王中明在当地有“土专家”之称,但这次种植“金色皇冠”西瓜,他一点不敢马虎。“种植这个西瓜,地面温度要达到20摄氏度,空气温度要达到30摄氏度。我每天都要进瓜棚检查,种植环境一有变化,就要及时采取措施。”王中明介绍说,为确保西瓜更“绿色”,他用鸡粪和菜籽饼作有机肥,还弄来蜜蜂为西瓜授粉,不仅产量提高,糖度也更高。
  “进入世博会的西瓜,品质必须个顶个。”王中明介绍说,他这100亩西瓜,亩产在5吨左右,不过上海方面还要优中选精,从产出的500吨西瓜中挑选200吨精品西瓜送到世博会去。
  在世博会上亮相的浙江农产品,几乎样样都是浙江农企和农民精心培育、制作的精品。余杭的甲鱼、开化的龙顶茶、嘉兴的“五芳斋”粽子……一大批浙江名牌农产品受到国内外宾客的青睐。据了解,目前,我省仅嘉兴市就有100余家农业企业成为世博会农产品供应商,将向世博会提供42.4万吨优质农产品。
世博会是一次大考,浙江农企争着“赶考”
  自从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后,我省众多农企依托地域优势和产品优势,跨过世博会设置的一道道“坎”,力争成为本届世博农产品供应商。
  位于天台县的蒂芙特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与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企业,产品畅销欧洲市场。为尽早获得世博通行证,该公司早在2009年初,就多次与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经营部联系,希望其产品能打入世博会。“上海方面对我们的茶园、生产工艺等进行了近1年的考察,对茶叶的各项指标逐一从严检测,要求相当苛刻。”该公司董事长庞言良告诉记者,为把好茶叶质量关,他们每天仅检测一个项目,就要进行上百次,直到今年4月份,该企业生产的天台山云雾茶被明确指定为世博会特许经销产品和专用礼品。“过程虽比较艰辛,但通过了这场‘考试’,说明我们开发的产品是成功的,产品知名度和企业形象必将进一步提升。”庞言良说。
  浙江天蓬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慧敏对此也深有同感。该公司作为世博会期间我省生猪供沪企业之一,目前已有多批生猪进入世博餐桌。毛慧敏告诉记者,“世博猪”要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不能随便食用饲料添加剂和药品,这对猪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天蓬公司要求猪场每位管理人员必须熟知7种违禁药物的成分及37种限用药物的休药期,对注射过药物的商品猪,一律打上标识,杜绝未过休药期的商品猪流向市场。“能进入世博餐桌,就意味着成功。”毛慧敏说,世博会的一项项严格要求,实际上推动了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据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实行了严格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对所有进沪蔬菜等农产品的产地都要求有生产记录信息、有质量检测报告、有包装标识、有产地证明。“这些都比世博会之前农产品进沪有了更高的要求,能达到这些要求并进入世博会的产品,几乎都是我省的名牌农产品。”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成功通过世博会“考试”的浙江农产品,大部分出自我省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世博会成“取经”舞台,后世博效应被看好
  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的员工特别幸运——许多人都有机会去世博园参观,不过公司给每一个逛世博的员工都派了特别任务:要在旅游休闲的同时,尽量在各个产茶国的场馆里“学茶、问道”,找“差距”,取“真经”。“采云间”是国内唯一一家在世博会上独辟场地的茶叶企业,其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采云间世博茶园”是世博会上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平台。“我们不仅要去世博会上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应该抓住百年世博这个不出国门就能向世界学习的难得机会!”该公司总经理郑健美说,通过参观日本馆,她对日本的茶园管理大为惊叹:在日本茶园,每一棵茶树都装有一个自动调控温度的风扇,遇寒会为茶树驱寒;遇热又可为茶树降温。“如果我们也有这种风扇,今年的倒春寒对我们茶叶产量的影响就不会这么大了。”“我们不妨学习英国的‘立顿’茶品牌运作,学习日本茶园的规范化管理与生产理念,学习印度与斯里兰卡人对茶业的专注与执着。”采云间公司董事长潘金土说,通过世博会,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产业发展空间,他有信心在短期内建起一流的现代化工厂,实现茶叶的开发、深加工和品牌推广一体化。
  世博会期间,有现场“取经”的,也有为今后“念好经”谋划的。“通过世博会来实现短期内盈利,这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取得世博会期间生猪供沪资格是一次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好机会。”对于天蓬猪肉摆上世博会餐桌,毛慧敏表示,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财富将使天蓬猪肉在世博会后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商机。
  据预算,上海世博会这块“蛋糕”至少带来百亿元商机,而后世博时期,则将孕育更多的市场机遇。卖小竹笋的陈朝良已经尝到了世博会带来的甜头,自从产品进入世博餐桌后,名声大噪,订单日增,为扩大生产,他不得不向银行贷款。“我现在的产品不仅供应上海,还与南京客商签订了供货订单,一天也要二三吨的小竹笋。”陈朝良相告,他计划再投资500多万元用于扩大生产,进一步做大小竹笋市场。
  世博会带给农业企业的,何止产品订单。有关专家认为,世博会留下的科技信息、人才、潜在客户都将成为我省农业企业跨上新台阶的基石。
  浙江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后世博时期,浙江农企的发展机会将更多,比如在上海农产品超市化发展进程中,邻近上海的浙江农企就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农产品保鲜、农产品配送、农产品物流等方面寻找机会,在农产品的产后供应链上做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