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改变农民工“权利贫困”的担子谁扛

  湖南籍农民工方彰海为了多挣120元,给正在上学的小女儿攒学费,从前一天早上7点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3点,整整支撑了20个小时后才回工棚睡觉,但再也没有醒过来。
  这是一位普通农民工的死亡。没有签合同,方彰海的家属基本维权无路,即便是劳动部门似乎也难以向方彰海的家属伸出援手。
  长期以来,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劳动合同和相关法律规定缺乏了解。如此,蓄意逃避劳工合同几乎成为了某些用工单位的常态。没有了一纸法律合同的限制,用工单位自然肆无忌惮,农民工维权之路的艰难可想而知。试问,如果方彰海签下了劳动合同,用工方怎么可能冒着巨额赔偿的危险让他连续工作20小时呢?
  法律制度我们有,法律裁定,我们也有。一切看似理性的制度之下,农民工却总面临着维权无路的局面。为什么?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制度,缺乏的只是执行力。权利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放诸温总理“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的愿景之下考量,要解决农民工维权难的困境,首先要改变农民工权利贫困的现状,使其得到应有的权利保障。这个重担,无疑要由相关执法部门来扛。
  (据红网 张瑜 /文2010年6月2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