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林改,铺就开化林农致富路

  开化地处钱江源头,承载着为全省人民多作生态贡献的重任,同时,作为传统的用材林生产大县,林业收入也一直是该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开化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围绕“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这一目标,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业资源,推进森林经营,提升林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林业可持续发展。2009年,开化林业总产值达到23.5亿元,山区农民依靠林业走上了致富路。
  据最新资源清查显示,开化现有森林面积268.5万亩,森林蓄积量8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6%,全县110万亩生态公益林生物量年增长量37.8万吨,位居全省前列。
山林“唤醒”了,农民富裕了
  走进开化县华埠镇许家源村,满山翠绿,一片片不同林龄的杉木林界线分明。山上没有一片荒山,连旱地农田也种上了杉木。
  许家源村有2.9万亩山,1955人,1982年林业“三定”后,村里的大部分山林都分到农户,人均12亩,村里只留730亩集体统管山。分山到户后,村民纷纷在自家的山上种上杉木林。经营山林成了这里老百姓的自觉行为,该抚育的时候就抚育,不到采伐的时候不会采伐,采伐完了当年就造林,林越种越茂,形成了良性循环。2010年全村造林2600多亩。
  村支书周明才说,村民一年要锄草抚育山林3-4次,有些的村民还要给山林施肥,林木是越长越好,林相也越来越漂亮。今年村里一农户采伐了3亩杉木林,每亩出材17立方米,收入达5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70-80%来自林业。
  和华埠镇许家源村的林改途径不同,该县长虹乡虹桥村的林改则是采用“均股均利”。
  虹桥村第十组共有集体统管山501.4亩,按均股均利方式对集体统管山进行林权改革,按每亩1股,总股数501.4股,全组72人,人均7股。山林仍由集体经营,经营收益70%按股份分配到户,30%留集体用于造林、抚育和管护。村民郑长寿一家5口人,分得35股林
  权股份,并拿到了林权证。虹桥村
  山林蓄积量平均达到每亩15
  立方米,高的达到每亩40
  多立方米。
  通过林改,林农
  对山地资源越来越
  重视,由原来的“要
  我造”变为现在的
  “我要造”,出现了
  “争山争苗”造林的喜
  人景象。近3年来,全
  县每年的绿化造林面积
  始终保持在4万亩以上,以
  光皮桦、黄檀等为主的珍贵树
  木基地每年的造林面积超过3000
  亩。林业经营效益与林农收入直
  接挂钩,林农敢于投入也舍
  得投入,他们“把山当
  田耕,把林当菜
  种”,提高了林地
  单位面积产出效
  益。桐村镇华山村
  的竹农,分山到户
  后,通过低效林改造,
  竹林亩产效益由400元
  提高到800元。
林地流转了,大户涌现了
  华埠镇旭日村残疾青年查德荣,2000年利用该村整体下山脱贫之机,流转山林,创办了一家综合性的生态山庄,发展名茶470亩、杉改竹400亩、工业原料林300亩,放养牛羊200余头、养鸡2万多羽。
  通过山林流转,涌现了一批山林经营大户,他们除了营造商品林基地外,还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开展森林旅游和石蛙、山龟等特色养殖项目,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2007年,开化出台了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林权流转的范围、条件、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并相继成立“林权管理中心”、“林权评估中心”、“森林资产收储中心”和“林权交易中心”。该县规定,凡集体林权流转,一律实行村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的决议制度和向全体村民公示制度;一律进行森林资产评估,并作为交易物的挂牌依据;对集体所有林权流转评估价在5万元以上的,一律委托县招投标中心公开流转;一律严格要求用材林转让年限在15年以上,全面禁止以单纯采伐为目的的行为。
  自2007年7月实施公开规范流转以来,经县、乡两级平台成功交易的有218宗、3.5万亩山林,交易金额达到8067万元,实现集体森林资产增值850万元。随着林权流转机制的不断完善,如今进入中心的林权交易已越来越多,平均每月都要开标1-2次,每次3-5宗不等。一些林区干部群众从不大理解,想私下搞,到自觉要求到县里挂牌交易。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正逐渐成为建设平安和谐林区的重要保证。
林权抵押了,贷款不难了
  池淮镇星玉村村民吴勇军,原来一直在外经商,2008年想回乡流转荒山造林,但缺乏资金。有了林权抵押政策,他从县信用联社贷到了100万元,4000亩造林计划得以实施,也带动了本村和附近回乡农民工再就业。吴勇军深有感触地说:“山林可以抵押贷款,再也不用为筹资发愁了”。
  开化县林地面广量大,林木蓄积量851万立方米,山林估价达150多亿元。但是林业生产开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收效慢的产业。投入不足、融资困难制约了林业的发展。2006年10月,该县正式启动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截至2009年,全县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小额信用贷款达4亿多元,缓解了林业建设投入不足难题。
  目前,全县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已新建和改造名茶基地7万亩,营造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15万亩,建成各类生态休闲山庄110余个,山林经营大户已成为开化县林业发展的生力军。全县已有400多位外出农民工返乡兴林创业,并带动1万多名农民本地再就业,人均10亩山林,为广大山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