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应对猪价低迷,他们各显神通

  见习记者 程益新
  最近几个月,生猪价格一直在低价位振荡,尤其是今年3月开始,因饲料成本快速上涨,生猪养殖环节整体亏损加剧。自4月5日起,全省平均猪粮比跌入5.0∶1的红色预警区域,且持续时间已达2个多月,生猪价格始终在每公斤10元左右徘徊,头均亏损在150元左右。
  低迷的行情,让广大养猪户忧心忡忡,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新上马的养猪场(户),未见利先赔钱,一筹莫展。然而,同样是面对市场低潮,我省一些养殖场(户)却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在应对市场低潮中艰难地走出了一条条颇有实效的节本增效之路。
产地购玉米 租地种牧草
  温州市基地生猪专业合作社是一家拥有母猪1万多头,存栏商品猪10万头的大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消耗的饲料中,玉米就要4.8万吨。“玉米是生猪养殖的重要饲料,其价格高低直接影响生猪价格。”该合作社理事长林宪忠告诉记者,去年我国北方因干旱而导致玉米减产,价格大幅波动,给生猪养殖带来了较大风险。为了减轻这种风险,他们合作社斥资400多万元,购买了一艘载重2000吨的轮船,直接从大连运送玉米。“从大连直运玉米,每吨可以省12元,运一次就能省2.4万元,一年可为我们合作社节省将近60万元成本。”林宪忠说。
  除了买船直运玉米,林宪忠还有一个创新之举。今年年初,他们合作社与中央储备粮温州直属库签订现货期权合约,订购了1.2万吨玉米。“当时的价格是每吨1900元,比市场价便宜100多元。按目前市场价每吨2200元左右计算,这个合约预计可让社员节约饲料成本360万元。”林宪忠说,除了降低成本外,社员自己购买的玉米品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存在发霉现象,猪吃了容易生病,但从中储粮统一采购的玉米,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生猪疫病风险。
  基地生猪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大,饲料消耗多,因此在主要饲料原料上动动脑筋,就能省下“大钱”。而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养殖场(户)来说,他们做不到这样的大手笔,但也可以在饲料成本上做文章,省点“小钱”。义乌顺旺养殖场就是这样做的。
  这家养殖场位于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占地面积130亩,存栏生猪5500头,每年可供商品猪1万余头。从2008年开始,该场开始在周边承租土地,利用沼液种植牧草,利用牧草喂猪。
  该场负责人葛志宾说,饲喂牧草不仅能节约饲料成本,还能增强母猪体质,促进母猪产好仔、多产仔。据葛志宾介绍,50亩土地年可产鲜草1050吨,按精料与青料代替量10∶1计算,每头母猪每天可节省精料0.5公斤,母猪饲料价格平均按2元/公斤计算,500头母猪每年可节省饲料成本18.25万元;按每头母猪每年多产仔猪1.04头计算,500头母猪一年可多产仔猪577头,每头仔猪按150元计算,每年可新增效益8.6万元。
设施降成本 优质卖高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对改善环境的要求十分强烈,各种禁(限)养区范围不断扩大。一方面是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是空间在压缩,如何突破制约,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更好的效益?
  位于诸暨市的浙江茂阳牧业公司的做法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起智能型养猪工厂,让土地产出最大化。
  浙江茂阳牧业公司始建于1995年,年出栏生猪2万头左右。2008年,根据生猪生产形势和企业发展需要,该公司曾决定扩大生猪养殖规模,达到年出栏生猪4万头,而这需另选场所建一个新场。但经多处勘察,终因区域、面积、环保等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在原养殖场有限的空地上做文章。经多方考察、比较,最后他们决定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德国全套养殖设备和技术工艺,建设智能型养猪工厂。
  公司经理王维洪告诉记者,智能型养猪工厂投入运行已一年多,成效明显。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具有同样功能的栏舍建筑,原设施需要占地70亩,现只需15亩,利用率提高近80%;原设施需工作人员15人,现仅需9人,劳动生产率提高40%。母猪的受胎分娩率、产健仔数、仔猪成活率等均有所提高,母猪消耗饲料、药费使用等下降,加上投资折旧的减少,综合经济效益年可增加210万元,投资回报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更好的效益,绍兴大自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则在生猪的优质优价和经营模式上做起了文章。目前,“大自然”放养猪猪肉每公斤24元,与去年持平,比普通猪肉高出近一倍,该公司旗下的3个专卖店每天能销售出4头放养猪,效益不错。“这一方面得益于‘放养猪’这个品牌,另一方面得益于我们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据该公司总经理刘荣杰介绍,他们养殖的猪的饲料以粗粮、杂粮、青绿饲料为主,杜绝人工添加剂,还通过给猪听音乐、提供玩具等人性化养殖方式,及延长饲养周期,使猪肉更有嚼劲、韧劲及鲜美度,大大提高猪肉的口感,以优良的品质来争取更好的效益。
内部挖潜力 静待好行情
  在目前养殖水平下,一般每头母猪每年能提供仔猪16头左右,而江山天蓬集团有限公司高达21.3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以前,母猪生了10胎都还要配种,现在第六胎就会被淘汰掉,因为我们做过实验,第三、第六胎的母猪产仔状态是最好的,生下的小猪也最健康。”天蓬公司副总经理毛慧敏告诉记者,母猪更新加快后,既节省了饲料,也提高了小猪的成活率。该公司通过改进技术,把仔猪断奶时间从一个多月降低到21天左右,公司的2300多头母猪,平均生产率从每年的2.2胎增加到2.36胎。
  为提高效益,该公司还十分注重日常管理,做好每一个细节。正如毛慧敏所说,只有精心照顾好猪,让它们在舒适、干净的环境里生长,猪才能长得好,长得快。她说,比如眼下正是炎炎夏日,就要特别注意生猪高热病发生,注重防暑降温,“我们在猪舍顶开天窗,在舍内安装冷风机、电风扇等,大猪一天三次冲水降温。”
  正是这种“用养人的方法来养猪”的养殖理念,使该场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生产水平,保证了公司的良好效益。
  在目前低迷的市场行情下,我省不少养殖场(户)都像天蓬公司一样,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有的场加快了母猪更新速度,有的场乘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场适当降低了养殖规模,各显神通,静待下一波好行情的到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