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畜牧兽医

怎么控制“猪高热综合征”

  施明华
■编者按
  随着炎炎夏季的到来,气温不断升高,又到了猪高热综合征等动物疫病的高发季节。为帮助广大养殖户在高温季节更好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本报特约请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施明华撰写了猪高热综合征的有关防控要点。
  “猪无名高热病”即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该病病因复杂,一般为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猪流感、伪狂犬等一种或多种病毒与多种细菌或弓形体等多病原的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蓝耳病的流行及控制
  高热病不等于蓝耳病,高热病也不等于高致病性蓝耳病。目前,蓝耳病在规模猪场呈现高感染率、母猪带毒、持续性感染和反复感染的情况。母猪流产、不发情、返情现象时常出现,淘汰率增高,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肥育猪出现呼吸道疾病的高发病率与死亡率,猪群生产性能(繁殖、生长)极不稳定。
  感染蓝耳病的猪群,细菌性继发感染十分普遍且严重,由于疾病继发,使呼吸道疾病更严重、复杂,病死率上升,这种混合(多重)感染,是目前规模猪场猪病流行的主要形式,使猪场疫病的复杂程度和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剧。
  要做好猪蓝耳病的控制,应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理念。要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着力提升猪群的先天性抵抗力;使用一些具有免疫增强和抗应激作用的制剂和营养添加剂;加强猪场消毒,降低蓝耳病病毒在猪场的污染率和在猪群中的感染率,杜绝病毒在猪舍、猪群之间的传播;必须的、适宜的药物预防与保健,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一些抗菌药物;合理、科学地使用现有的蓝耳病活疫苗,使用疫苗时,要特别关注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苗的使用效果。
猪瘟的预防和消灭
【流行特点】 猪瘟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极大。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猪瘟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目前,猪瘟流行和发病的特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临床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很多猪场猪瘟的发病特点是非典型猪瘟流行非常普遍,部分猪场种猪的亚临床感染依然存在。
  生产母猪一旦感染繁殖障碍型的非典型猪瘟,可引起流产、死产、木乃伊胎,或产出弱仔,也可能产出貌似健康而实质上却是持续感染的仔猪,3-5天后仔猪就会突然发生震颤、全身发抖不能吮乳而死亡。个别母猪产后可能出现乏情或返情现象,而大部分母猪仍能正常配种、妊娠和产仔,但可将猪瘟病毒通过胚胎垂直传染给仔猪,这些仔猪可形成对猪瘟的免疫耐受,至断奶后可能发生迟发型的仔猪非典型猪瘟。这种母猪是猪场持续流行猪瘟的祸根。若是种公猪感染本病,其本身并无症状,但在精液中含有猪瘟病毒,可通过配种传播给母猪,所以带毒的种公猪危害更大。
  仔猪非典型猪瘟常见于断奶后1-4周的仔猪,多数猪场的发病率在5-30%,病死率在50%以上,幸存猪有的成为僵猪。病猪的临诊表现:体温升高(40℃左右),稽留热,精神沉郁,减食消瘦,扎堆而卧,眼结膜潮红,有的腹泻,有的呼吸困难,部分病猪的耳尖、腹下或四肢皮肤有出血斑点,血相检查可见白细胞明显减少,若对保育仔猪进行抗体检测,可发现血清中猪瘟抗体高低参差不齐,多数不能达到猪瘟的保护线。在规模化猪场中,各幢保育舍的仔猪发病率高低不一,每一批仔猪发病的多少也不一致,病情时轻时重,死猪时多时少,若不能将带毒种猪清除,可持续感染,长期流行,本病主要垂直感染,但是对于那些免疫功能下降、猪瘟抗体不达标、营养不良、体质瘦弱的仔猪,也可能呈现横向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感染的母猪,其血清检测不到抗体或者只有低水平的抗体,而且加强免疫也不能使其猪瘟抗体水平提高,流产胎仔PCR检测猪瘟抗原呈阳性结果。潜伏感染的种猪,猪瘟抗体水平较常规免疫抗体偏高。不管是猪瘟带毒猪还是持续感染猪,均能以水平和垂直方式传播猪瘟。【预防和控制】 一个猪场首次发生非典型猪瘟,往往是因引进情况不明的猪源,或是本场猪群遇到严重的应激之后而发生,但本病从临床上不易确诊,因此,猪场首次确认本病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查出猪瘟抗原为准。
  预防和消灭猪瘟,应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加强猪瘟诊断;选择优质、稳定的猪瘟弱毒疫苗;定期检测,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淘汰带毒种猪,严把引种关,规模化猪场应定期普查并及时淘汰阳性种猪;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分胎次饲养,减少应激;认真制订执行控制和消灭猪瘟规划。
  免疫接种是防治猪瘟的重要环节,而免疫程序是免疫接种成败的关键。应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关于猪瘟疫苗的首免日龄,过早免疫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而影响免疫反应,过晚则因母源抗体消退而面临感染猪瘟的危险,应根据仔猪的母源抗体检测结果来定。如猪场进行猪伪狂犬病弱毒苗、蓝耳病弱毒苗免疫时,必须与猪瘟免疫相隔一周,以免对猪瘟的免疫产生干扰。
  从免疫情况来看,实践证明,我国现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预防目前流行的猪瘟是完全有效的。前提是要保证疫苗质量。建议半年内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猪瘟疫苗,每一批号的猪瘟疫苗都要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简称BVDV),加强对猪瘟疫苗特别是乳兔苗和脾淋苗的细菌检测,每一批号的猪瘟疫苗至少做一次免疫抗体的检测;用于抗体检测的对象不能搞超免。
  猪瘟免疫程序基本情况为: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超前免疫(或喷雾免疫);产前30-45天一次,断奶时一次。【免疫失败原因】 有的猪场明明已经注射了猪瘟疫苗,但还是发生了猪瘟,为什么呢?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实践经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猪瘟流行毒株发生了较大变异;慢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猪长期带毒、排毒;妊娠期母猪感染野毒;免疫程序不合理,有免疫空档;经常更换疫苗或免疫剂量不够或疫苗质量不好;疫苗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免疫抑制;疫苗使用或保存不当。
  猪瘟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后备猪群和种猪群进行净化,是防止产生繁殖障碍和恶性循环的关键手段;清除持续感染带毒猪,培育健康无猪瘟带毒猪的种猪和后备种猪群,是猪瘟综合防治技术的核心;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并及时监测抗体水平,是提高群体免疫水平的技术保障;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其他非猪瘟传染病,是实施猪瘟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
猪伪狂犬病不容忽视
  近年来,猪场对猪伪狂犬病免疫接种较为重视,临床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阳性猪场的阳性率还在上升。
  猪一旦感染了伪狂犬病毒,就会终身带毒,带毒猪尤其是带毒种猪在猪场的存在,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造成伪狂犬病的流行或暴发,因此各猪场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十分注重引种检疫和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控,有条件的猪场可考虑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