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考生小伟高考估分够上国内一流名校,数所名校得知后立即轮番“上阵”抢他,他平均每天可接到五六个电话,有的甚至许诺数万元奖学金,“如果分数出来是‘状元’,还会更高”。诱以重金,已成为不少高校“掐尖”的“撒手锏”,而且相互较劲,逐渐加码,愈演愈烈。
华南理工大学5万元、南方医科大学10万元……这些报价目的只为“揽得状元归”。据透露,今年某名牌大学开出10万元的价码争夺各地状元,进校后,院系还会奖四五万元。这样算来,一名“状元”的报价大约为15万元。而去年,南方某省“状元”最终的“成交”价格为20万元。一位知情人士说,生源的恶性竞争,已直接影响到一些高校和中学教学秩序。
一些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说:“类似的现象,的确很普遍。大家都这么干,你不干,不行。只能随之加码,水涨船高,展开一轮为了‘状元’、高分考生的金钱竞赛。”
小伟的母亲李女士说:“给学生的奖学金要适可而止,如果在分数上添加过多物质的东西,就不正常了。”北京某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表示,按照北京的生活标准,4年全奖5万元是比较合适的,基本可以包括学费和生活费,如果更高,则没必要,只会助长高校“掐尖”的恶性竞争。
与一些家长和高校的客观冷静相比,更多高校每年的“招生季”可谓疯狂惨烈。一高校招生办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国内地31个省(区、市),仅“状元”,文理科加起来就60多个。如果每位“状元”的奖学金为10万元的话,光这一项就得花600多万元。
“生源对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如果就是拿钱去砸学生,只会强化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倾向。”一大学招生办主任不无忧虑地说。
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认为,“状元”、高分不是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高校为数不多的奖助学金,不应仅仅奔着高分考生去,同时应照顾那些家庭贫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摘自《人民日报》黄拯/文 201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