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畜禽产品供应的日益充裕,人们对畜禽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部分消费者开始追求新、奇、特的产品,设想用古老的地方畜禽品种和传统的饲养方法来生产肉蛋,追求风味特殊、安全放心的畜禽产品,并认为现代畜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质量差,而且不安全。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优质畜禽产品与现代畜牧业的关系?且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频发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以及畜禽产品风味口味的下降,使得当前社会上部分消费者对现代畜牧业“颇有微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认为传统畜禽产品是自然生态的,风味营养好,而现代畜牧业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是靠快大型品种+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催生出来的,营养和风味差,还存在各种安全风险;二是认为现代畜牧业生产效率很高,既破坏生态环境,又造成畜禽产品过剩,应该回归传统的生产方式。其实,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我们应该全面、科学地认识现代畜牧业与传统畜牧业的关系,客观评价两者的优势及不足。
保障供给,依赖现代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综合了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传统畜牧业的各种长处和优势,结合了各地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差异明显、内涵多样的畜牧业。
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所走的路子,主要以欧美模式为主,其采用的品种、设施装备、饲料营养、防疫技术等,均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使畜牧业的综合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现在,一个现代化牧场生产的畜禽产品,抵得上过去一个县、甚至几个县的产量(我省最大规模的猪场,年出栏量达30多万头)。
我省市场上的畜禽产品,主要靠规模牧场提供。如果舍弃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回到原始的饲养方法,猪、鸡都要养一年以上,市场的畜禽产品供应就会严重短缺。我们并不是没有这样的经历,改革开放前,全国70%以上的农民家庭都养鸡养猪,但畜禽产品供应十分紧张,城市居民买肉、蛋要凭票供应,有时候压根就买不到。因此,社会在进步,需求在增加,畜牧业发展绝不能走回头路。
两种养法,营养相差不大
有些人感觉现在的猪肉、鸡肉不好吃了,这是事实。原因很简单,一是现在人们消费的畜禽产品数量多了,品种丰富了,不再为短缺而贪食,自然要进行比较,好中选优;二是现在的畜禽产品大多选用高产品种,饲养期短,畜禽体内积累的脂肪酸等风味物质少,当然不如饲养期长的畜禽产品好吃。有人开始追求原始的,所谓的“土”畜禽产品,如猪要求是用青草、米糠喂养大的;鸡要全部是放养的,而且不吃配合饲料,只喂玉米、稻谷等。
对于这些想法,我们应当科学分析。其实,经科学仪器测定,现代化牧场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如猪肉、鸡蛋等),其营养价值与传统方法生产的畜禽产品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在色、香、味方面有一定差距,而且各有优劣。如土猪肉虽然肉味香、口感好,但土猪屠宰率低,背膘肥厚,瘦肉很少,不符合现在人们的健康要求;而现代牧场生产的肉猪,以瘦肉为主,符合现在大多数人消费水平和健康需要。
现代技术,有助传统养殖
现代畜牧业的各种饲养管理技术,都是人们长期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比如,现代设施有条件为畜禽特别是幼小畜禽提供舒适、安全的栏舍,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生产潜力,提高成活率和生产性能。相反,如果畜禽刚出生就到野外放养,幼小的畜禽容易发病,死亡率很高。
比如放养土鸡,现在大多数放养土鸡都是在保育舍内饲养1个月左右以后,再到园林里去放养,这样既利用现代技术保证了雏禽早期生长的健康,提高了抵抗力,也利用后期多采食野外饲料和多运动的好处,使土鸡的肉质、外貌变好,风味也更好。其它舍饲的家禽、土猪等,也可以通过饲喂青草、菜叶等青绿饲料,增加营养成份来源,使畜禽产品改善风味。
又比如,地方品种猪在传统饲养中较少应用保温设备,一把稻草就当作仔猪御寒的“被子”,虽然仔猪能保持一定的成活率,但生长缓慢、泻痢等疾病增加。如果采用好的保温设备,则仔猪生长可以加快、成活率会更高。
再比如家禽人工孵化技术,现在的智能孵化器完全可模仿家禽孵化的各种行为和参数,孵化率比家禽自然孵化高得多,也不会影响家禽的种质,所谓的“人工孵化会引起家禽的基因突变”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地方土种,提倡科学利用
用现代育种技术育成的品种生产水平高,生产能力更加专业,如奶牛年产量可高达万公斤以上,蛋禽年产蛋量达到300枚左右,猪日增重达到1000克以上,鸡鸭只要三五十天就能出栏,这样的生产能力,是任何传统品种不可企及的。
当然,在高产的同时,这些畜禽品种也确实会失去一些优良性状,如猪肉、鸡肉的风味、口感确实大不如前;牛奶的乳脂率下降,香气自然就淡了。但传统品种也并不是完美的,大多数地方品种的生产水平非常低,产品质量也不是很理想,如嘉兴黑猪,皮厚骨粗,肚腹肥大,生长缓慢,肌肉非常少,不适宜直接育肥;一些地方鸡种,长到1.5公斤需饲养4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对此,我们提倡科学地利用传统品种,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兼顾产量与风味的关系,在大多数企业生产高产快速畜禽产品的同时,让一部分企业生产优质畜禽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对象的需求。
在生产中,还要科学把握饲养期长与短的关系。一般而言,饲养时间长一些,畜禽体内营养物质积淀就多一些,也就是所为的“好吃”一些,但并非越长越好,年久的畜禽体内会沉淀太多脂肪,肌肉变粗变硬,公畜禽的膻味变重,口感反而变差了。因此,即使是优质的畜禽传统品种,要想生产出优质的畜禽产品,也要掌握一定的“火候”和时间。
规模生产,产品质量亦优
以专业化、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畜牧业,必然以规模化生产为基础,而规模化生产确实容易造成饲料单一、管理统一、畜禽产品的风味淡化,但只要经营者的目标是优质畜禽产品,采用优质的畜禽品种,用丰富多样化的饲料,并适当延长饲养期,规模化一样能养殖出优质的畜禽产品。个别地方片面强调优质畜禽产品不能用规模生产,只能保持落后的零星散养模式,导致生产技术水平上不去,生产者得不到合理的报酬,这是不符合实际,也是不客观的。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养殖与现代畜牧业的关系,围绕生产优质畜禽产品这个目标,科学地继承传统养殖技术中的可用之处,广泛应用品种、饲料、设备等现代技术,使畜牧业既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又能生产出符合高端市场需求的优质畜禽产品。
(作者系省农业厅畜牧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