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印象中,兽医是个不起眼甚至让人回避的职业,整天跟猪牛鸡鸭打交道,又脏又臭;同样是技术活,待遇又远不如一些热门职业好。然而,26年前,正值青春芳华的周谷乔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兽医这份工作,一头扎进猪舍牛栏间,26年如一日。
扎根山乡,为养殖户排忧解难
1966年,周谷乔出生于兰溪市梅江镇(当时称梅江区)溪口周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周正挥是当地有名的兽医。在父亲的熏陶下,周谷乔从小就对动物疾病诊疗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她已掌握了基本的畜牧兽医技术。后来,赶上当时的兰溪县农业局畜牧兽医站招考畜牧兽医员,周谷乔顺利通过了考试。1984年1月,18岁的她正式成了一名畜牧兽医员。
梅江属于偏远山区,小山村特别多,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周谷乔出诊只能靠骑自行车,遇到动物疾病多发季节,诊疗任务非常艰巨。她每天都要骑车四五十公里,上门为十里八村的村民提供畜禽诊疗服务。有的村山路崎岖,半路上得扛着自行车前行,甚至得翻山越岭才能到达村民家中,周谷乔经常累得气喘吁吁,两腿打颤,但她从不推托出诊,也没有半点怨言。
周谷乔的诊疗技术有口皆碑,一般兽医不会的母猪剖腹产、猪肠管切除术、牛截胎术以及针灸、电针、水针疗法等,她都能安全熟练地操作。她用自己娴熟的技术和一颗真诚为民的心,赢得了山乡百姓的深深信任。
当然,也有很多亲戚朋友为她“不值”。“我从小就喜欢这份工作,能为养殖户排忧解难,我心里觉得挺踏实。”对于亲戚朋友善意的劝告,她这样说。
心系大局,筑牢防线保障安全
2000年,因为工作表现突出,组织上调周谷乔分管当时兰江镇上华片(现为上华街道)的畜牧兽医工作。上华街道是兰溪畜牧业重镇,奶牛、能繁母猪、蛋鸭饲养量均排名全市第一,尤其是蛋鸭养殖,在全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作为上华街道畜牧兽医站站长,周谷乔深知自己不仅要帮养殖户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还要确保养殖安全,引导畜牧业健康发展。
2004年春季,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肆虐亚洲,我国疫情也十分严重,临近兰溪的永康市也爆发了疫情。当时上华街道蛋鸭饲养量达110余万羽,是浙江省蛋鸭养殖示范基地,也是浙中地区最大的禽蛋批发交易市场所在地。
周谷乔深知责任重大,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她带领全街道的畜牧兽医员,挨家挨户为蛋鸭及其它家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设立检疫消毒卡,24小时轮流值班。连续45天,周谷乔等人每天早上6点不到进村,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家。这场艰苦的“战役”取得了完胜,上华街道最终“绝缘”禽流感,国务院督查组在检查时,对该街道的防控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除做好防疫工作外,周谷乔也十分注重技术推广。她主动联系省农科院、省市两级畜牧兽医局的专家来上华街道为养殖户上课。每次上课前,她都要向养殖户征求问题,事先把养殖户最想了解的知识告知给专家。这样一来,讲课变成了有的放矢的指导,受到了养殖户的一致好评。
勤于学习,钻研技术成果丰厚
早在梅江做畜牧兽医员时,周谷乔就养成了记诊疗笔记的习惯,主诉、体温、症状、用药、愈后等逐一记录在册。每天晚上,她都要翻看笔记,碰到疑惑的病情,她还会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或找父亲讨论,共同研究诊疗方法。
1990年,她通过努力进入原来的浙江农业大学学习畜牧兽医专业;2005年,她又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学习,不断补充畜牧兽医专业的最新知识。
在工作中,周谷乔善于总结和发现,她特别注重民间兽医疗法和方剂的搜集。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和父亲联手,撰写了16万多字的《民间兽医特异疗法》一书。浙江大学中兽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胡松华教授专门为此书作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陈彩霞)
周谷乔走在出诊的路上。 金雪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