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带领全村奔小康

——

  记苍南县宜一村党委书记杨成涛
实习生
姚力丹
  20年前,苍南县宜一村是一个只有几间出租房和一个停车场,每年集体收入才5万元的贫困村;20年后,宜一村村集体资产达到了9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当初的900元上升至如今的1.6万元。说起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一个劲地夸:“都说一个好书记富一村百姓,咱们村能有今天变化,都是咱们杨成涛书记20年的心血啊!”
干部要经得起村民监督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这是宜一村党委书记杨成涛工作中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村里的领头人,杨成涛深知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在宜一村,每个村民手中都有一本名为《村规章制度汇编》的小册子,这是杨成涛自已收集编辑后,印发给村民的。村党委会工作规则、村民自治章程、党务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村里大大小小的规章制度都能在这本册子里找到,“这样做,能规范村干部履职行为,便于村民更好的监督咱们村干部,保持村党组织的前锋模范作用。”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村进程,是杨成涛加强村干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前年,我们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全村实行村干部承诺制度。”杨成涛介绍说,如今在宜一村,村民可以对村务实行
全过程监督,村干部必须接受大家的民主评议和绩效考核。
发展经济才能让大家致富
  1988年,杨成涛挑起了宜一村党支部书记兼经济合作社社长的重担。“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共同富裕”是杨成涛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
  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杨成涛认为发展针纺织业大有前景,于是,他大胆提出创办印染厂的发展思路。没有厂房,他发动村民们一起盖;没有设备,他带队去无锡买;没有师傅,就去绍兴请。在杨成涛的规划下,全村的第一家村办印染厂终于在1990年投产,当年产值就达130万元,创税利40多万元。
  村民们尝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甜头,也更坚定了杨成涛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
  此后20多年,杨成涛不断寻求企业发展的新机遇,先后创办了漂染厂、无纺布厂、气流纺厂和纺织品市场等7家企业,宜一大楼、综合大楼、酒店大楼、标准厂房、临街店面和温州宜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等400多个项目也在他的努力下相继投资兴建而成。
  去年,宜一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6亿元,比1988年整整翻了10几倍。
好处就是要让村民享受的
  村里有钱了,如何让村民们都能分享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成了杨成涛的最大心愿。
  宜一村有450多位老人,为了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生活,村财政先后3次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两座现代化的老年公寓;为了让村里26户贫困家庭不再为住房发愁,村里投资116万元,建起了廉租房。“农村发展也要搞好科学统筹、全面协调。”在杨成涛心里,宜一村就应该是一个设施齐备的大花园。渐渐地,宜一村的村民们发现:村里绿化更多了,河道变清洁了,卫生死角消失了,文化娱乐设施也增加了,村里有了电脑室、图书室、健身房、羽毛球场,甚至还建成了全县首个村级塑胶灯光篮球场……
  在杨成涛直接努力下,宜一村创造了多个历史“第一”: 第一个在全县实行养老补助金、村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一个在全市实行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第一个在全省实行村级廉租房、村级低保制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