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

  萧山农村乐建“人工湿地”
  本报讯 (通讯员 陈晶 陈霞)在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梅东村,有7块特殊的“绿化带”:里面郁郁葱葱地长满了水生植物,从表面上看,这些绿化带和其他公共绿地没什么不同,可污水到那底下兜一圈,就变成了清水。原来,那几块绿地是村民们专门为净化污水而建的“人工湿地”。
  梅东村有两个村级污水处理池,能处理居住集中的农户所产生的污水。但由于建造管网耗资较大,村里还有50多户散居农户未纳入污水集中处理系统。为有效处理这些农户的生活污水,村里决定投资30余万元,按每人0.8平方米的标准建造“人工湿地”:利用空地或水塘栽种水生植物,在绿化带下面埋设一个处理池,污水流进处理池后,首先经过砂石物理过滤,再由池里的厌氧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进一步吸附污水中氮、磷以及异味。“经过处理的水质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浇灌农作物。”村民钱建锋说,如今,50多户农户的生活污水都得到了处理,不仅消除了污染,还增加了绿化面积。
  除了梅东村,河庄街道江东村、义蓬街道火星村和临浦镇浦二村也纷纷建起了“人工湿地”。今年,萧山区又有3个村设计建设方案。萧山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效果好,实施简单,是农村治污的好选择。
云和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村
  本报讯 (通讯员 阮春生)近日,云和县召开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动员会,宣告该县首批25个村同时启动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
  为了确保生态文明村创建取得实效,前段时间,云和县选择了雾溪乡雾溪村作为创建试点。位于云和县饮用水保护区的雾溪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目前已投入26万元,兴建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绿化美化,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雾溪村还建立了专职的卫生监督巡逻队伍和保洁队伍,不定期巡查监督和管护。同时,村里积极开展文艺活动,组建了妇女腰鼓队和老年锣鼓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保护水源地、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意义,提高了村民保护生态的自觉性。
  据介绍,在首批启动创建的25个村中,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较好的朱村乡,将全乡6个村都列入创建名单,并率先启动了生态文明乡创建工作。今年底,这25个村将完成创建工作,云和县有望涌现出一批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村庄文明程度、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都较高的生态文明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