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低碳,是眼下非常时髦的词汇。我省不少农业企业也开始
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农牧结合、废弃物再利用、立体种养等一系列生态低碳的生产方式被运用。如今,农企已成为我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先行者,在探索之路上独领风骚,破浪前行。
负负得正,
“排碳”转身成“吸碳”
位于湖州德清县的亿丰花卉公司是目前省内规模较大的鲜花生产企业,生产百合、郁金香、玫瑰等高档花卉。最让公司总经理房国良得意的是,企业生产的香水百合几乎占据江、浙、沪三地市场15%的份额。
4年前公司刚成立时,情况可没这么乐观。一开始就在百合的生产过程中遇上难题:种了一季的百合之后,那些被施了化肥的土壤开始板结。第二年再种百合时,就出现了植株退化现象。“当时,我们只好种一季百合,歇一年。”房国良回忆道。
与亿丰公司一样犯“头疼病”的,还有德清县的一些畜禽养殖企业。近几年,德清县每年约有两万余头优质肉猪和60万羽左右的优质肉鸡销往杭州、上海等地,伴随畜禽养殖规模壮大而来的,是养殖污染问题。由于畜禽粪便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渣及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与当前低碳、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极不相符。
浙江大学的新型科技环保项目——“畜禽设施园艺”低碳型高效循环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让亿丰公司与畜牧养殖企业的“头疼病”迎刃而解。
据介绍,这个项目主要收集农村养殖户畜禽粪便在发酵池中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用管道将二氧化碳输送到温室大棚,并将发酵后的粪渣生产为有机肥,用作花卉肥料,使花卉生产不用化肥和农药,有效避免了土壤板结。
大棚内有了足够的二氧化碳,香水百合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根系更旺盛,花儿更水灵。这些百合在市场上相当走俏,销售旺季每天上市量在1万枝以上。
粪渣当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用量,二氧化碳也成了花卉的养料,原来的“排碳”变成了“吸碳”。“既节省了80%的能源投资,也省下了不少劳动力,单位面积增产30%以上,每支花的成本下降了近一半,这就是低碳生产方式带来的好处。”房国良告诉记者,因为采用了这个低碳的种植方式,公司每年至少减少3.7万公斤的化肥使用量,一年消耗的畜禽粪便量达1万吨,基本解决了德清东部的养殖污染问题。
通过创新农作制度,实现“负负得正”的低碳农业,在我省农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已屡见不鲜。桐庐万强生态农庄采用的“猪—沼—果”模式,龙泉金溢牧业公司实施的“菌糠、草—牛—菌—沼—肥”循环经济模式等,合力构成了我省低碳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科技创新,
立足生态做低碳
一到毛笋旺产季节,作为主产地和主要加工点之一的奉化市尚田镇,每年笋加工留下的笋壳多达1万余吨,笋壳腐烂流出大量污水,溪水被染得发黑,臭气四处弥漫。在倡导发展生态农业的今天,这样的现状让当地农业部门和热衷环保事业的人士眉头紧锁。
然而,这两年来,村民们发现毛笋加工期废弃的笋壳不见了。原来,当地一家叫“莱盛”的农企,通过技术创新,把它变废为宝了。
农业不仅要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有生态效益。莱盛公司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与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教授合作,研究笋壳变饲料新技术的研究。
研究发现,笋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其中含粗蛋白16.2%,比稻草高出3倍,特别是粗纤维含量达到24%,是牛、羊、兔的理想饲料。而笋壳中的氨基酸含量比北方的常用饲料要高出20%,非常适合肉牛食用。
于是,该公司投资200多万元购入新设备,运用微生物发酵青贮和快速烘干精加工方法处理笋壳,成功生产合成牲畜食用“营养饲料”。之后,公司又投入1000多万元,租赁近百亩山地,从吉林、山东等地采购1000多头牛犊,办起了肉牛养殖场,用自己加工的笋壳饲料喂养奶牛。
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生产旺季,企业日消化笋壳300吨,多的时候可达900吨,整个春笋季节可“吃”掉笋壳两万吨。这样,当地鲍村、楼岩、葛岙、方门等几十个村庄彻底与笋壳污染告别。
与此同时,莱盛公司也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年销售肉牛1600多头,由于原料价格低廉,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公司自创的“西健”牌牛肉因口味好、营养价值高已走进宁波三江等连锁超市。
有关专家认为,低碳的核心是生态环保,只有围绕生态做低碳,立足科技创新与应用,才能真正走上低排放、少污染的低碳农业发展道路。莱盛农业公司的这一做法,正好迎合了当前发展低碳农业的潮流。
前景看好,
低碳农业成投资新宠
对温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永嘉原野园林公司来说,今年注定要在公司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投资900万元,全力打造全省首个农业低碳产业示范园。“低碳农业,将成为公司今后投资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效益增长点。”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楠溪江流域山林资源丰富,如能把农业低碳产业做大,那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据了解,该公司从今年开始,将在1年时间内建成低碳技术研究中心、高效农业示范园以及低碳宣教基地等基础设施,推动公司珍稀花卉苗木产业、绿色有机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低碳产业的开发。
低碳农业,对众多农企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该从哪里去突破、去深化?原野公司的做法是把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摆在首位,并在此方面投下“血本”。“900万元的投资中,有近一半的资金将用于低碳技术的研究和设备引进。”该公司负责人说,他们将围绕林业碳汇技术、低碳农业技术、植物固碳技术等开展8个方面的技术研究。特别是在农业低碳技术上,将重点对有害品减量技术、产业循环模式、灌溉节水技术等进行研究,为低碳农业发展探路。
发展低碳农业不是玩概念,而是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形成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此,原野公司为今后的发展谋划了道路:以绿色低碳生产为保障,建设规模化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以体验碳汇生活、碳汇休闲等形式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争取在2015年前把示范园发展成为休闲观光度假基地,让“低碳”成为企业腾飞的“助推器”。
如今,越来越多的低碳农业项目正在涌现,一些传统农业项目的经营者也在积极向低碳、生态循环的方向转型,工商资本和农企对低碳农业的投资也已纷至沓来。有关专家指出,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农业,将成为投资人关注的重点,以低碳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已迎来发展良机,或许这将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链接:
什么是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
低碳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概念还更广泛的概念,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还要在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减少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更加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
发展低碳农业有哪些方法?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无论是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还是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只要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都属于化解农业风险、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最有效最现实的形式。在低碳农业发展中,推进农业机械节能,实施农牧结合,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培育高产、抗逆农作物品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都是可采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