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1年的三年大饥荒,人们刻骨铭心,但大饥荒期间,国家为应急救饥而发起的“代食品运动”,却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原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陈廷伟日前回忆了“代食品运动”的决策和发起过程。
1960年初秋的一天下午,中国农科院领导突然通知我,次日上午到中南海参加国务院的一次会议,让我准备一下,就当前大饥荒提出救灾应急的措施建议。
当时,国内各地饥荒形势使农业科研人员如重负在身,大家都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快速取得食物来源。我们微生物研究室利用微生物繁殖快的特点,研究培养酵母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快速生产可食用物,引起院领导重视。
第二天上午,我随院领导程照轩(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兼农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和朱则民(时任农科院副院长)一同去中南海参加会议。会议由习仲勋副总理主持。
粮食部和商业部长汇报当前粮食库存和可供调运及配发情况。粮食部汇报说,各大城市库存粮食供不应求,北京、上海大城市库存也只够供应一周左右,而且粮源不定,各省都有困难。
公安部汇报说,目前全国各地社会治安情况基本稳定。但是,农村中饥荒饿死、病死人员不断增加,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随后,民政部汇报全国各地灾荒情况,目前除重灾区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外,突出问题是各地因饥荒发生的浮肿病人相当普遍,其中青壮年也不少。
此时,习仲勋同志紧皱眉头,急问灾区有无可能发生流行病疫情,浮肿病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抢救?卫生部回答:浮肿病主要是饥荒缺粮造成,并非传染病,浮肿病的根本原因是长期饥饿,人体严重缺乏蛋白质,致使肝功能受损而使体细胞间隙缺水,轻则下肢皮肤凹陷浮肿,重则肝腹水、肝硬化至死亡。防止此病主要措施是增加蛋白质营养。
说到这里,会议室内气氛更加凝重,与会者都为灾区死亡人数之多震惊,对大量浮肿病人紧缺蛋白质问题又束手无策。程照轩副部长随即回应:“请让农科院科研人员报告利用微生物快速生产蛋白质食物的办法。”
在各级领导的期待目光中,我鼓起勇气起立发言:“目前灾荒严重,全国各地急需蛋白质食物资源,已等不及来年农业生产了。当前只有利用生长快的微小生物,例如单细胞藻类和菌类才能快速生产出蛋白质资源。有一种单细胞的小球藻,蛋白质含量比猪肉和大豆还高,繁殖快。培养方法简便,在农村可用水盆、水缸或水泥池,加水和少量藻类及氮肥,在阳光下培养,几天后水体变浓绿,就可收获,不仅可用作家畜的精饲料,还有很高实用价值。我们正在研究小球藻工厂化生产方法,但目前仍应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发动群众家家户户地培养,作为群众生产自救度饥荒的一种代食品,补充蛋白质来源。”习副总理听了后,很高兴地说:“农科院的代食品研究工作很好,是国家当前急需的救荒措施。你们先写些科普材料,教群众如何培养小球藻和代食品,工厂化也可试点,回去写个报告来。”
我回院后立即准备报告和相关材料,呈报到国务院。不久,国务院即批准我院关于开展小球藻等代食品研究和应用的报告。
1960年10月27日,毛主席批转胡乔木同志建议在全国推广小球藻的信。同年11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通知》。至此,由中央发动的代食品运动在全国开展。
据统计:1959年前,中国人口每年至少增加1000万人,1959-1961年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非正常死亡为1458万人,其中又以1960年最为严重,人口减少1110万人,1961年人口减少348万人。从以上统计数字看,与1960年相比,1961年我国人口中非正常死亡人数骤然减少700多万人,此后即恢复正常,其中即有代食品运动所起的作用,保守估计,代食品在救灾度荒中,减少了上百万人的浮肿病和死亡。
(摘自《文史参考》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