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鎏琰
诸暨,浙中小县,在工业化大规模推进的同时,该市粮食生产力度不降反增,去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长”,今年遭遇恶劣天气影响,诸暨粮食生产仍保持较好势头。10月中旬,全省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将在该市举行,诸暨人到底用了什么“巧招”,成为全省粮食生产的“标兵”?近日,记者来到诸暨一探究竟。
“种粮热”悄然兴起
在诸暨市王家井镇,记者碰到了种粮大户俞德苗,他从1996年开始包田种粮。俞德苗说,目前自己手上流转进来的土地近300亩。“全部用来种粮,一年早晚稻两季。”俞德苗说,自己也曾想过搞花木,可是算了算账,觉得还是种粮合算。“搞苗木投入太大,风险也高,这几年政府对粮食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高的每亩补贴可以达到500多块,还是种粮效益好!”
山下湖镇的种粮大户詹正锋也有同感:“发展经济作物一亩地至少投入上万元,对我们来说投入太大了,而且经济作物市场波动太大,相比较而言种粮的收益虽然低一些,但比较稳定。”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诸暨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政府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强,目前一股“种粮热”正在诸暨悄然兴起,该市去年新增的4万多亩土地流转面积中,有80%是用于粮食生产的。在王家井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镇里有个新南村,村里1153亩土地流转后,去年统一种上了小麦,收获季节田野里一片金黄的麦浪,煞是美丽。”
据了解,2009年诸暨粮食播种面积81.83万亩,增长2.8%,粮食总产量37.61万吨,增长3.1%,平均亩产达460公斤,增长0.4%。
土地流转托起规模种植
王家井镇素有“诸暨市商品粮基地”之称,今年该镇专门投入5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至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3000多亩。
针对许多农户舍不得放弃口粮田的心理,王家井镇推出了“季节性流转”模式,分散到千家万户的土地在种植早稻时流转到大户手中,在播种晚稻时再还给散户。灵活的流转机制提高了农户们的积极性,也带动了全镇的早稻生产。据统计,今年王家井全镇早稻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发展千亩以上早稻示范方1个、百亩示范方21个,早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一成多。
土地流转使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今年,王家井镇70%以上早稻由种粮大户种植。“土地流转对我们种粮大户来说是一件好事,土地越多,规模种植效应越明显,经济效益也越好。”该镇种粮大户王平说,今年他种了450多亩地,都是通过新模式流转来的。
据了解,2009年诸暨全市共流转土地47926亩,累计流转土地22.9万亩,土地流转率达42.1%,“正是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托起了我们的规模化种粮。”市农业局负责人说道。
粮食生产的“火爆”也带动了当地秧盘的热销。每年备耕时节,王家井镇淀荡畈的农田里就会出现一派忙碌的景象。“我们光制作秧盘每天都要做到晚上12点,即使这样也供不应求。”尽管忙得几乎没了休息时间,淀荡畈农业合作社的俞水金心里却美滋滋的。他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育种了10万多个秧盘,可以种3000—5000亩大田,比去年增加了50%。
功能区效应不断扩散
“粮食生产功能区是扩大我市粮食生产规模、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载体。”诸暨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
在山下湖镇新桔城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记者看到一个占地4亩、投资总额达770万元,集机械化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机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农机“三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每天都有20辆工程车穿梭在工地上。
山下湖镇副镇长何勇告诉记者:“中心建成后,服务覆盖面积可达2000多亩,实现育秧、机插、植保、管理、机收、机烘‘六统一’,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水稻生产将全程机械化。”据悉,今年诸暨市根据“分年实施、逐年推进”的原则,确定做好王家井、安华、店口三镇2009年度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的续建工作,并选择15个乡(镇、街道)的41个村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36个,总面积达4.5万亩。明年开始,诸暨全市将有27个乡(镇、街道)全面展开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到2014年前,我市还将配套实施2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当地将把这2万亩二等标准农田建成旱涝保收、具有吨粮生产能力的一等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