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俞廷尚通讯员张彬黄健儿
“这个葡萄又大又甜。”“这个是奥运蔬菜吗?不知道是吃花还是吃根?”“桃子香甜可口,真不错。”在日前举行的2010嘉兴秀洲·精品农产品品鉴展示会上,来自秀洲区的36个品牌、100多种精品农产品在家门口走上“T型台”一展风采,受到当地市民和远道而来的客商的热捧。
农产品的受宠,恰好印证了该区农企等生产经营主体转型升级的成功,这让不少农企老总眉开眼笑。
展示会上,多家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精品葡萄受宠。 陈慧 摄
“天露”奥运蔬菜“福特”甜薯
与科技“联姻”
蔬菜卖出了“黄金价”
在此次展示会上,“天露”奥运蔬菜赢得市民一致认同,获评“消费者最喜爱的农产品”。这个科技含金量较高的蔬菜,已让秀洲区绿华生态农业科技公司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绿华”公司看准奥运蔬菜开发这一机遇,引种了部分奥运蔬菜品种。为成功引种奥运蔬菜,该公司投入了较大的技术力量,以求在种植技术上获得突破。“在奥运蔬菜的适宜性栽培技术上,我们着重研究了羽衣甘蓝夏季避雨防腐栽培、芝麻菜雾喷促全苗、生菜降湿防腐栽培、夏季耐热菠菜湿地栽培等多项技术,这些项目一一获得成功。”该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经过技术攻关和品种筛选,他们选出了彩色生菜、羽衣甘蓝、芝麻菜、四色甜菜等一批适合当地种植、性状优异的奥运蔬菜品种。技术的攻关成功,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科技攻关能力,为产品的开发和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奥运蔬菜在秀洲区推广一年多来,其品种更加丰富、销售渠道日益稳定,成为农业与科技结合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范例之一。“大部分奥运蔬菜每公斤要卖到15元左右,有些甚至卖到50元,但由于其营养价值和科技含量高,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喜爱。”该负责人表示,奥运蔬菜不仅在嘉兴当地的宾馆、饭店或定点农贸市场有供应,还销往杭州、绍兴等地的星级酒店,尤其是耐热蔬菜日本小崧菜经速冻加工后畅销日本市场。
今年,“绿华”公司奥运蔬菜的种植品种已增加到27种,他们计划3年内将奥运蔬菜种植规模从300亩扩大到2000亩,并建设奥运蔬菜的深加工、保鲜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
奥运蔬菜特色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加快了秀洲区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和新技术的普及,提高了该区蔬菜质量与档次,也让“绿华”公司一举成为该区农业转型升级中一颗亮丽的“明星”。
与生态“携手”
一头奶牛年赚1万元
废弃的畜禽粪便经过处理成了果园、蔬菜地的绿色肥料,麦稻秸秆切碎还田……原来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已成为种养业的重要资源,如今,生态循环模式在秀洲悄然兴起,一些经营奶牛养殖等传统农业项目的企业也在积极向生态循环的方向转型。
每天上午8时许,上海光明乳业的专用车就会停靠在王店镇东兴奶牛场,不一会儿,4吨左右的鲜牛奶就被装上车运往上海。“由于采取生态养殖,牛奶品质好,现在养殖场产出的牛奶全部供应上海。”奶牛场负责人顾东兴说。
东兴奶牛场近年来一改传统模式走上生态养殖,养殖场的250头奶牛产生的排泄物,通过干湿分离和沼气池的处理,用来肥田。养殖场另有的2400亩种植区有了这些有机肥,粮油、蔬菜、瓜果等作物长势喜人。顾东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种养结合,平均每亩地能省20多公斤尿素,作物收割后的秸秆作为饲料还节省了一大笔奶牛的饲料费,更重要的是,由于是全生态的种植养殖,提升了牛奶和农作物的品质,产品在市场上卖出了好价钱。“养殖场实现零排放后,产品供不应求,每头奶牛的年利润达到1万元。”他告诉记者。
除了在排泄物的循环利用外,东兴奶牛场还在养殖中实行清洁化管理,牛喝水用自动饮水器,“吃饭”有自动喂料机,挤奶则采用了移动式挤奶机,目前,该养殖场奶牛的吃喝拉撒都实现了自动化。“一天吃几顿、什么时间吃、吃什么、吃多少,都有严格规定。”顾冻兴说,目前该奶牛场单头奶牛牛奶年产量达9.4吨,高出普通奶牛1吨以上,扣除各种成本,年利润依然高出其他奶牛3000多元。不仅如此,养殖场还从周边农村收购了大量的甜玉米秆、毛豆秆等废弃农作物作为奶牛饲料,每头奶牛年平均饲料成本可节省2000多元。
生态养殖的效益显而易见。中科院的调查显示,东兴奶牛场去年单头奶牛年产奶量为9.4吨,全国排名第五,纯效益突破1万元,全国排名第一。正是凭借生态养殖这一“杀手锏”,东兴奶牛场生产的牛奶多年来一直全部供应“上海光明”。今年,奶牛场又投入近200万元进行奶牛场标准化改造,进一步提高奶牛生态养殖效益。
与物联网“攀亲”
种瓜种菜用鼠标
物联网,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关注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如今,秀洲区的一些农企,让传统农业与物联网攀上了“亲”,试图为产业腾飞插上“翅膀”。
所谓的物联网技术,就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它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近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何勇及数位博士,来到秀洲区的嘉兴市聚宝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讨物联网技术如何应用于180多亩果蔬设施栽培中。
“聚宝湾”公司总经理陈建民告诉笔者,他们计划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果蔬设施栽培新型智能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建立后,大棚、喷滴灌等都将成为有机整体,工作人员只要坐在办公室就能正确掌握果蔬生长情况,并进行施肥、浇水、温控等操作。”
何勇教授表示,目前“聚宝湾”公司的设施条件完全符合建设果蔬设施栽培智能控制系统的要求。接下来,他们将重点开发植物含水量信息、叶绿素含量信息等信息的快速获取技术与装备,研制开发汇聚节点,实现所有信息的动态实时显示、监控、报警、远程监控和管理等功能。
目前,“聚宝湾”公司已计划先在30亩大棚内应用物联网技术。“这项技术应用的成本并不算高,可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却能大大提高,公司的发展也可因此迈出一大步。”陈建民信心十足地表示。
“物联网技术在果蔬设施栽培中的应用,转变了果蔬设施栽培传统生产方式,有望使秀洲农民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能种瓜种菜。”秀洲区农经局有关负责人说,这项技术的应用将大大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管理,减少盲目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主动性。
“泌蜜园”蜂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