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区李市镇孔目村的村民肖侦贤家的祖屋原来在山腰上,有260平方米,虽然面积很大,但早已破旧不堪。去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农村建设用地实施复垦,肖侦贤买新房获得了大量优惠或补贴,她家才有了换房的机会。
肖侦贤家乔迁新居得益于重庆市正在试点推行的“地票交易促城乡统筹发展”试点。2008年底,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重庆市远距离、大范围置换的“地票”交易。解决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广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量闲置的窘状。
所谓“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以票据的形式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卖者可获得补贴,用于购房或投入村集体相关建设。截至2010年6月8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共交易“地票”2万亩,成交额为21.36亿元,最高成交单价14.50万元/亩。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表示,“地票”交易制度是“先造地后用地”,先把农村建设用地转化成耕地之后,才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对耕地保护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同时,“地票”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发言权”,避免交易后农民生活困难、流离失所。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重庆“地票”制度设计属全国首创,是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创新,作为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可能会对解决进城农民的宅基地处置,助推户籍制度改革带来十分有意义的尝试。(摘自《经济参考报》 刘健等/文 2010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