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林业

普陀水仙产业急剧萎缩

  近年来,普陀水仙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等五项省级以上荣誉。但在这些荣誉背后,普陀水仙面临产业急剧萎缩的困境,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1100亩缩减到现在的几十亩,种植地也由原来的普陀区桃花、六横、朱家尖和定海区的岑港、干石览等地,减少到现在桃花镇一地;年产商品球由2003年的200万只,减少到2009年的35万只左右。
  桃花镇水仙种植大户汪成林,从事普陀水仙的研究、种植和销售已有30余年。“以前我最多时种过8亩水仙,现在只剩4亩了,种水仙已赚不到多少钱。”说到种水仙,汪成林有点无奈。据他介绍,近年来,普陀水仙平均每亩收益仅为3000—4000元,有些品质差的水仙一亩只能卖2000多元,除去肥料、人工成本,一亩水仙获利无几。
  普陀水仙为何落魄到这般境地?汪成林说,除了成本增加外,普陀水仙种苗缺失和漳州水仙的冲击是主要原因。
  汪成林说,有人曾对福建漳州、上海崇明、舟山普陀三地的水仙做过种苗实验,发现这三种水仙的苗种基本一致,但因所处地域、种植技术的不同,它们在花型、花葶等方面会发生差异。“舟山一些农民名义上说种的是普陀水仙,实际上他们的苗种产自漳州。”汪成林说,由于过去大量挖掘普陀水仙野生种,现在在普陀,已很少有野生的普陀水仙苗种。
  普陀水仙与漳州水仙相比,后者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生长期长、种球大的特点,外观好于前者。但前者品质要好于后者。汪成林说,尽管普陀水仙具有一定的品质优势,种植难度也大,但由于受漳州水仙的市场冲击,从2000年到现在,其价格一直没有大幅上涨,售价基本与漳州水仙持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舟山花农的种植积极性。
  据舟山市农林局绿化办主任、普陀水仙协会秘书长卢忠米介绍,普陀水仙的栽培技术已很娴熟,政府对该产业也给予了大力扶持,每亩补贴从200到500元不等,并投入资金开展项目研究。“要重塑普陀水仙往日辉煌,必须跳出现有的圈子”。卢忠米认为,如果将普陀水仙南下推广,在台州、温州等浙江南部地区种植普陀水仙,实行规模化、科技化、订单化,那么其日渐萎缩的现状也许可以缓解。
(幸笑薇 陈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