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谈

如何发展碳汇林业

  编者按:去年12月7-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是被舆论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受到了世人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次会议也突显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地位。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教授周国模是应邀参加本次国际会议的我国3位林业专家之一。在近日举行的省第七届林业科技周上,周国模作了题为《建设“森林浙江” 发展碳汇林业》的主题报告,就气候变化与林业责任、碳汇林业发展策略等阐述观点。

  如今,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议题和联合行动。我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同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正加速发展,较长时期内,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局面难以改变,在现有资源禀赋条件、工业技术体系及能源消费模式下,工业排放将持续增加。
  我国有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鉴于森林固碳的强大功能和我国国情,森林固碳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突破发展与减排两难困境的重要战略选择。周国模说,2007年6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2009年11月,我国制定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明确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阶段目标和主要行动。
何谓碳汇林业
  周国模说,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碳汇林业过程中,有几个概念需要搞清楚。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储存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功能。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储存库和缓冲器。据测算,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林业是一种更加强调生态理念、突出碳汇功能、内化森林价值、提升林业地位、促进林业现代化、社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产过程、组织管理方式和林业发展机制。
如何发展碳汇林业
  周国模认为,发展碳汇林业应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其重点工作内容有:加快植树造林步伐,积极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实施森林经营工程,大力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突出加强森林保护,重视生态复合经营,控制和减少森林碳排放。一是通过严格控制乱征乱占林地等毁林活动,减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二是科学规划,合理采伐,减少因不当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对森林地被物和森林土壤的破坏而导致的碳排放。三是加强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治理,重视经济林的生态复合经营,减少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碳排放,提高森林土壤固碳能力。四是强化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预防和管理,减少森林因灾而导致的碳排放。他说,要重视森林产品的碳贮存和替代功能,提高林产品的利用率。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探索具有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碳汇营造林模式。加大林业碳汇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碳汇林业发展。
碳汇林业呼唤技术创新
  周国模表示,根据碳汇林业发展需要和我省林业科技发展特点,碳汇林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技术创新:
  森林碳储量及碳动态估算技术创新。构建立体、多维、动态的森林碳储量及碳过程综合估测体系,突破多源数据共融和同化难题。创新应用无人飞机、无线传感网、碳通量观测塔等先进技术,深化森林碳储量及碳动态综合估测技术研究。
  森林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创新。重点开展高度集约经营、人为干扰较强的经济林、竹林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研究。利用核磁共振、荧光光谱等技术,研究土壤碳形态及其稳定性影响机制,提出减排增汇调控措施;研究试验多种外源物质使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发多套优化外在干预、强化土壤固碳减排的综合技术体系,达到土壤培肥增汇目标。
  主要森林类型固碳增汇技术创新。针对我省竹林、经济林、次生林和阔叶林等主要森林类型,研究采用结构调控技术、复合经营技术、近自然经营技术和生态经营技术提高林分生产力,增强固碳能力;研发形成不同森林类型、不同立地条件的最优碳汇经营模式。
  碳汇林营建与计量监测技术。需要构建主要造林树种的碳储量模型和碳异速生长模型,为碳汇计量、监测奠定基础;研究制定特色树种的碳汇造林技术标准和碳汇计量标准;建立森林碳汇扩增计量监测技术体系。
  他说,除此之外,发展碳汇林业,还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如制定金融、财政、保险支持政策,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和相关制度等。 (本报记者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