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经济强县奏响田野华章

  本报记者 陈小平
  绍兴县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市,在今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排名第八。尽管农业在该县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并不影响当地对农业的重视。记者近日走进绍兴县,真切感受到了他们对“两区”建设的热情。
丰收主旋律——
粮食先行,保障“米袋子”
  绍兴县曾是产粮区,自给有余,还能输出,但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得该县由粮食输出县变成了缺粮县,目前全县粮食自给率仅33%左右。
  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在农业“两区”建设中,绍兴县将粮食生产功能区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不仅建设日程摆在最前面,各种资源也优先配置。
  今年,该县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排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实施,落实财政支农资金1635万元;县财政安排13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90万元,也集中安排在该县齐贤、富盛两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有了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加上先前良好的生产基础,绍兴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度明显加快,齐贤、富盛两地的2.4万亩建设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成为该县农业“两区”建设中率先报捷的项目。
  富盛镇农技站站长许幼青告诉记者,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不但改善了田间的沟、渠、路、埠等基本设施,还使大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成为可能。
  据许幼青介绍,得益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该镇插秧机从无到有,机插面积飞速发展,去年还只有几十亩,今年一下子达到1000多亩,仅种粮大户和合作社购买的插秧机就有10多台;在品种方面,原先当地农民种的老品种,每亩产量在450—500公斤,今年在功能区示范、推广“甬优12”等优良品种,亩产预计能达到650-700公斤。
  初战告捷,大大增强了绍兴县建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信心和决心。根据规划,到2018年,该县要建成1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使全县56%耕地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县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50万公斤,让“米袋子”更厚实。
绿色最强音——
树立标杆,丰富“菜篮子”
  在绍兴县陶堰镇茅洋村,一片整齐有序的大棚在碧绿的田野里十分醒目,大棚薄膜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与边上碧波荡漾的河道相映成辉。这里是绍兴绿味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投资建造示范园的浙江绿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理助理郑京京介绍,整个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目前正在实施的是一期工程,面积1200亩,已有600多亩设施大棚投入使用。园区现在主要生产尖椒等时鲜蔬菜,在绍兴市区有10多个直销点。
  郑京京告诉记者,园区建设时当地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如建设前期投入很大,一期工程中仅搭建大棚就要1000多万元,绍兴县政府给予了大力扶持,虽然钱不是很多,但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又比如用地,县里明确公司可以按流转面积1%的标准,作为建设用地进行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建设,他们因此拿到了土地使用证,建设了部分生产配套用房。“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在这里投资发展就安心多了。”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企业,“绿味”缺人才、缺技术,县里给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帮他们牵线引进山东寿光的一家蔬菜科研机构,使企业在品种引进、技术保障上有了满意的合作伙伴,至于县、镇农业部门开展的各种培训,那更是“家常便饭”了。
  “我们主要想把‘绿味’树立成标杆,加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绍兴县农业局局长陈炳松说,绿味基地是该县东部现代农业综合区内规模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县里希望通过它来带动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
  除了蔬菜,该综合区内还有水产养殖示范区、茶叶示范区、花卉苗木示范区等,这是该县第一个通过评审并且付诸实施的现代农业综合区。陈炳松表示,随着该综合区内各个示范区的建成,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成长,必将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起到重要作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致富欢乐曲——
  提升产业,鼓起“钱夹子”
  饭有得“吃”了,菜也很“丰盛”,自然要开始想着赚钱了。在市场经济中赚钱可不容易,要有竞争力和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绍兴县的几家农业企业里,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优势。
  位于该县富盛镇青马村的绍兴县中泰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正在建设的大型生态生猪养殖场。据公司董事长王顺荣介绍,该场的喂料、饮水、温控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栏舍全部是标准化栏舍,没有一处焊接点,全都是现场组装的;电子监控、排泄物治理等设施配套十分齐全。“猪场今年年底就可投入运行,设计年出栏生猪4万头,存栏母猪2000头。我们猪场的设施设备,不要说全省一流,在全国也是领先的。”对于这个自己亲自设计的新猪场,王顺荣颇有些自豪。
  为什么要建设这么高标准的猪场,王顺荣说,一方面自己养猪多年,吃过设施设备不好的苦头;另一方面,有了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设备都是在建设过程中才决定改进、提升档次的。“这个猪场用常规设备,投入只需要300万—400万元,现在我投入了700多万元,但我觉得很值,”王顺荣的账算得很清楚,一方面进口的设备维修少,使用成本低;另一方面,设备先进程度高,使用的人工可以大大减少。据悉,年出栏4万头的规模猪场,常规设备至少需要60个饲养员,进口设备最多只需要30个,按一个员工一年平均工资4万元计算,每年就可节约人工费120万元,光这一项,两三年就能收回多投入的成本,至于水、电、治污等方面节约的成本,就更可观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生态养殖方式,为我们猪场发展赢得了空间。”王顺荣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样自豪的口气,记者在离中泰猪场不远的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又见识了一回。
  作为该县最大的茶业企业,御茶村公司目前拥有优质茶叶基地1.2万亩,全部由企业自行管理。“但凡你在附近看到的最漂亮的、最标准的茶园,都是我们御茶村的。”该公司副总经理陈国荣自豪地说。“最近政府又给我们支持了一个喷滴灌项目,总投资额210万元,财政就补助90%,这样我们又有了一块1600多亩稳产的优质原料基地。”显然,这是绍兴县实施好上加好、优中更优、集中资源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思路的又一个佐证。
  在农业“两区”建设规划中,绍兴县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紧紧围绕蔬菜、畜牧、水产、花卉、茶叶、竹笋和干鲜果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建设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4个。
  绍兴县副县长胡国炜说,这是44面旗帜,引领着绍兴县农业将来的发展,也是该县农业将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不断鼓起“钱夹子”的资本。
  听,一曲澎湃的现代农业交响曲,正在这片活力四射的经济热土上奏响,激荡着绍兴农民的致富梦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